UI Gathering 2009 新春跨界會談 主辦心得

UI Gathering從2005年開始,至今已經辦過了10次的聚會。從幾個夥伴不定期的相邀談天,隨著人數的增加,逐漸演變成有計畫性、主題性的活動規劃。在過去的聚會當中,我們嘗試過了餐會、Party、主題討論、Workshop等不同形式;這次呢,則想要玩點不同的,挑戰一下我們的能耐,同時也測驗一下社群夥伴們的接受程度。

UI Gathering 2009 跨界會談‧看來談得很開心

跨界,有什麼好跨的?

過去作為一位聽眾時,我一直很想看到更深度的討論與分享,可是受限於活動時間,以及當次的主題設定,有時會發生台上時間用完了,卻還講不過癮,或是台下聽完了,卻不知道重點在哪裡的狀況。這次身為輪值主辦人,同時又是經驗設計的顢頇擁護者,於是想挑戰一下,從議題定義到互動設計,全部重新思考過,試著用結構性的方法,一口氣把討論的廣度跟深度都拓展開。

這次的主題,我們定為「新春跨界會談」。感覺有點像UI界的春酒聯誼,但更重要的是,這會是一場「跨界」的討論與互動。在我個人的工作經驗裡,使用經驗本來就是綿密連續、橫跨不同媒材的直覺感受,本質上就是跨領域的。一個產品從你看到外包裝,拿起來把玩比較,到掏錢買回家,這只完成了第一階段的接觸;接著回家拆了外盒,捧在手心裡惦惦重量跟質感,接上電源之後,這一切的體驗才正要開始。在這連續的過程當中,橫跨了使用者研究、UI架構、互動設計、工業設計、包裝設計、行銷活動等,絕非單一領域可以概括。「跨界」本來就是經驗設計的本質,也因此,我們這次也試著把這精神,貫徹到活動設計上。

誰來談,其實很重要

要跨界,總是要找到對的領域來交互激盪。為了增加互動的充實性,我們設定了品牌與代工、軟體與硬體、實體跟網路等不同軸向,希望能夠埋足夠的引線,讓現場討論的火花可以盡情噴發。

透過再三懇談,終於如預期地邀請到了三位不同領域的資深UI Leader,分別就其工作所學,提出他們的見解與問題。這三位依序是訊連科技的UI Team專案副理 楊英亮、和多股份有限公司的快樂網頁設計師 薛良斌,以及Acer UI Team Manager 劉雅夫。三位在業界都有五到八年以上的實戰經驗,算是業界裡第一線負責UI Design的主要人物。

誰來談,其實真的很傷腦筋

訊連 楊英亮:If possible, 一定要找出自己的獨特性

從八年前,訊連只靠PowerDVD一款軟體打天下,到現在品牌代工通吃,訂單滿手的景況,UI/GUI設計其實扮演了相當關鍵性的角色。透過嚴謹的設計流程,訊連培養出100%客製化的能力,只要客戶有想法,訊連就能夠將公版迅速地改版成符合客戶需求的新UI設計。大體功能一樣,但是使用經驗卻截然不同。八年的發展過程,從改改logo、到功能刪減、風格更換,現在則已經可以依客戶需要,開發全新軟體。這樣的能耐,充分展現出訊連在UI/GUI設計上的彈性與執行力。

說真的,以前在BenQ都沒有感覺到訊連在這方面的長處,現在想想,原來是我們只付得起改Logo的錢與時間,難怪一直沒見識過人家的驚人執行力,哈哈。

在與大廠合作的過程當中,英亮也深刻地體認到,說故事的能力有多重要。同一個軟體,自己開發起來覺得沒啥麼,但是透過品牌大廠的行銷包裝,整個感官印象都活了起來。這一點真的讓台灣的研發團隊瞠目結舌,徹底見識到甚麼是行銷的魔力。

有趣的是,英亮在討論的過程中,再三強調著:If possible, 一定要找出自己的獨特性。或許是看過了品牌大廠的風格塑造,也或許是身為代工與自有品牌的交界,透析了差異化的重要性;英亮兄的聲聲呼喚,希望大家都真的聽到了。

和多 薛良斌:Web UI很容易?嘿嘿,事實跟你想的不一樣

薛良斌已經是網路界的講古老手了,如果你沒聽過他的實況演講,應該也看過相關的簡報分享。這次他講的幾個重點,我特別有共鳴。第一個是,不要一次就追求完美。或許由於網站設計的迅速可靠,很多的概念只需要幾天就可以做出一個原型,就算公開上線了,也可以在一天之內改版修正。也因此,從網路界的角度來看,善用速度的優勢,先做一個70分的設計,再來逐步修正,遠比一次追求90分的設計來得務實可行。

這一點是否可以套用到其他領域?我覺得精神不錯,但是實際操作上則有待考慮。軟體開發動輒幾百萬的研發成本,硬體模具費也是同樣的花費,甚至更高,這都沒辦法做來試試,上了再說。但是怎樣在量產前,多切幾版prototype來做測試跟修正,這倒是可以好好考慮考慮。不要企圖一次就做100分的完美設計,這確實是個不錯的務實建議。

另外,薛良斌也提到滑鼠右鍵的「妙用」。聰明的老闆,常常會要網頁設計師把一堆功能塞進滑鼠右鍵的選單中,很有「智慧」地,解決功能選項不足的問題。哈哈,這狀況似乎也是個跨界的老問題了,電視遙控器不也是50個鍵起跳,每個都要有複合功能,而且最好全球通用一隻?Less is more的道理,你知道,我知道,也要讓老闆們都心領神會才好。

Acer 劉雅夫:不要為了設計而設計

跟雅夫在BenQ共事了三年,聽他演講,跟他深談,一直是很享受的事。他這次跨過了品牌操作的邊界,直接談UI介面設計的本質,超出了原本的議題設定,但依舊相當精采。

他提到了幾個引人深思的觀察,首先,UI本身不一定是問題,可能有其他更大、更結構性的問題待解。就像Acer、ASUS一直持續在做Linux介面的客制化,推出像是Aspire ONE, EeePC等創新介面,可是消費者卻不領情,平均占有率大概只有一到兩成,剩下都還是Windows XP的天下。這是介面設計不夠創新,不夠簡化的問題嗎?還是消費者真正需要的是通用且熟悉的平台,複雜一點,貴一點也都無所謂?這是個好問題,當我們執著於介面設計的創新性時,一定要客觀地跳出來看看,背後真正的問題與需求是什麼。

另外,他也提到了不要為了設計而設計,這跟英亮所說的,設計背後一定有個reason是一樣的。設計不是無病呻吟,也不是設計師的個人偏好;設計背後一定有目標使用者,有企圖解決的問題,或是期待達成的目標。如果連自己為什麼做這樣的設計,都說不出原因,那還是暫時停筆吧,想清楚再來做,絕對不會太遲。

後記:有人說活動辦得真好,其實這就是經驗設計的實驗劇場

這次的活動辦起來並不輕鬆,因為我們並不把它當作是一個活動,而是把它當作是經驗設計的實驗劇場。UI Gathering的核心成員們,在活動前開了檢討會議,我們用介面設計的方法,企圖去分析主講者與聽眾的需求,再找出幾個可能的活動舉辦方式,透過與主講者的互動,逐步驗證這些活動設計的可行性與預期效果。最後才收斂出跨界會談的大方向,並且用各種方法去貫徹執行 (包括半夜打電話到主講人家裡騷擾,發好多封信催稿,哈哈)。

這是個經驗設計的實驗劇場,目標則是各位的自在笑容

說到執行,第一印象的塑造也很重要。XXC說,如果少了這張海報,看起來只能收200塊,剩下的我們得自掏腰包賠錢辦。是阿,一個活動,如何在一開始就吸引大家目光,建立起合理且明確的期望,這是門學問。但不只是海報,事實上,不論是現場動線、燈光氣氛、座位安排,或甚至小到餐點要怎樣擺盤,我們都跟會議中心商量了很久,也都一一檢視這些細節,以確保會議的進行如預期般流暢。

好的使用經驗設計,其實應該化於無形。這次活動大家不會注意到工作人員急忙穿梭,也不會看到我這個主辦人衝進衝出,一切好像都是這樣自然流暢,少了誰都沒差。真的嗎?其實大夥的苦功夫在後面,這真的是個UX設計的實驗劇場。

延伸鏈結:

[Photos] UI Gathering 2009 新春跨界會談
http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mysim/sets/72157614845881435/

作者:

David 陳文剛

長期專注於UX設計創新,專長為design coaching, team facilitation & consulting. 現為AJA Creative 使用經驗總監,UXTW 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 共同發起人。

在〈UI Gathering 2009 新春跨界會談 主辦心得〉中有 10 則留言

  1. 好可惜,沒能參加!
    謝謝小P在第一時間完成活動後的報導跟記錄!

  2. 這次的活動沒報名上..
    光看主辦的介紹就覺得好吸引人呀!!
    希望下次的聚會能參與,親身體驗感受UI實驗劇場的魅力~

  3. 看完David這麼詳盡的紀錄,更加慶幸自己有參加到這場盛會。謝謝所有UI Gathering的工作人員,希望以後還有機會能參與!

  4. 可惜錯過了這次,當我看的海報的時候名額都滿了:(
    看到大家專注的眼神都熱血起來了呢!!!
    希望下次可以一同參予:)

  5. 錯過的朋友別擔心,很快地,由易修主辦的四月份活動即將登場,敬請期待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