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大衛選讀] 剛聽完 Lovart 創辦人陳冕的訪談。本來就很好奇這個設計工具的發展脈絡,聽完之後還真是蠻有趣味的。
根據陳冕自述的產品發展歷史,Lovart 的現況只是個過渡,隨著模型能力逐步增強,它就會立刻把握機會,從工具到代理,再從代理到直接販售價值。
在工具跟代理階段,設計師族群是早期用戶,是操作數據的來源跟融資談判的籌碼。一旦成熟到可以直接販售價值的階段,那設計師就變成是競業。
從技術發展來看,Lovart 的最大對手不是其他 AI 產品,而是 AGI。這像的人工智慧新創,一方面要賭 AI 模型會大幅提昇,另一方面要賭 AGI 不會在五年內到來。
很有趣的業內訪談。把幾個重點整理如下,原始 Podcast 連結則放在留言中。

AI 是全新的創作手段,會徹底改變創作
我們從第一天定的題目就是要做的是創作,我們相信的是 :AI 會徹底改變創作。
陳冕將 AI 比喻成「新的照相機和新的畫板」,它不僅改變創作工具,更將顛覆創作的生產關係本身。
本質上,在上一波資訊化時代,其實帶來的只是工具的數位化。不論是圖像和視覺內容的創作,都還是依賴實體的相機,或是在物理或數位的畫板上進行手動繪製。要使用這些工具,都還是需要人類掌握特定的操作技能。
但是這一波 AI 變革,創作的手段整個變了。
AI 幫你拍照,它不需要一個相機就能幫你拍照,它是用擴散模型幫你拍照。而且 AI 不僅幫你照相,它也幫你畫畫,它是一種過往沒有見過、全新的創作手段。
近期新模型的能力提昇,帶來了 Agentic 設計流程自動化的機會
畫布 (Canvas) 的部分我們準備的很早,因為很早就判斷到,未來的 AI 工具的中期形態應該是一個畫布。
其實ㄧ開始我們想做的是 workflow,但是說白了就是當時模型的 Agentic 的能力其實不夠的。
後來也發現 workflow 這個東西在設計師那兒根本就不管用。因為設計師不講邏輯,講感覺。如果搭節點是你要自己把這工作流搭出來,對設計師來講,這是很難接受的。
轉折點出現在2024年12月左右,隨著像 Claude 3.5 這樣更強大模型的出現,模型的 Agentic 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。我們就想到一個非常簡單的事情,這樣就可以用 AI 來幫設計師和創作者規劃工作流,不用自己動手了。
會去學 AI 的設計師太卷,真正的終極用戶是甲方
回頭看,我們第一代產品 AI 繪圖工具 LibLib,是比較專業的設計師才會去使用它。並不是所有的設計師都能接受這個產品,只有設計師裡面最卷的那批,而且他不是卷設計,是卷學 AI 這件事的設計師才會使用。它的門檻太高了。
所以我們要推出第二代產品去把所有的用戶都滲透掉。甚至我們也想過,最終,你將不只是把所有的用戶都滲透掉。
如果只是把所有的用戶滲透掉,根本上還是停留在工具邏輯。本質上,現在的用戶從使用原來的設計工具,變成使用 AI 這樣的工具,那最終的生產關係是會發生變化的。
甚至這個 AI 最終,會變成一個真正的 AI ,更像人的 AI 了。然後,它就會真的變成一個設計助理,甚至是一整個設計團隊,來直接幫甲方完成任務。
所以最終,我們不是要把所有的用戶都滲透掉,而是要把一部分用戶改變掉。
它不再是給設計師用,而是給甲方用。
長期的收費方式,訂閱制之外,應該針對價值產出收費
Lovart在剛推出時採用邀請碼制度,並且是不收費的。這主要是因為當時商業化收費的功能還未完全做好,同時也為了提升早期用戶體驗和產品傳播 。
短期收費模式可能還是訂閱為主。這個模式主要是針對專業工作者,也就是設計師,因為他們會持續使用工具來產出工作結果,比較適合訂閱制。
長遠來看,收費模式可能會根據交付的結果是服務還是具體產出物,以及面向的終端用戶是專業工作者還是甲方而有所變化。
如果直接服務甲方,由於甲方不是持續使用工具的專業工作者,而是會購買一次性的成果,那麼「按產出物付費」可能會是更合適的模式,例如根據產出物的類型和提供的價值來定價 。
AGI 來臨前,首重發展垂直領域應用
我覺得通用 AI 模型沒辦法吃掉所有應用,它在很多細分場景都做不精,所以會有非常多體驗設計的空間。未來垂直領域的 AI,機會應該會越來越多。
要注意行業數據,然後要注意行業認知。相較於靠產品經理去拍腦袋,好好的把垂直領域的知識教給AI,可能會更靠譜一些。
在技術預判上,要相信模型的智能會持續的提升。同時也要提前在模型智能還沒有發生之前,就先去做準備,不然就會晚了。
所以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打賭是,AGI 不會在5年以內到來。如果 AGI 馬上就到來了,那就別幹了,大家都給 AI 打工吧,反正 AI 又不需要人類 (笑)
》延伸閱讀書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