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大衛選讀] Persona是很常用的研究溝通工具,但也常常是整份報告當中最大的敗筆。一份整理不到位的人物誌,讀起來很容易閃神出戲,導致整份研究報告的可信度大幅下降。
The Problem with Personas 這篇文章,列出了人物誌常見的五個問題,像是不夠深入、太多細節、虛假跟欠缺真實情境等。並且建議了幾個可以替代補充的工具。
實際上,人物誌本身並沒有錯,其他工具也一樣可能會被濫用。我們該重視的不只是交付成果本身,更關鍵的是整個研究過程以及當中的思考脈絡。做了什麼不重要,重要的是,學到了什麼。
重點摘要整理如下,全文連結:https://medium.com/typecode/the-problem-with-personas-b6734a08d37a

Personas 人物誌所帶來的問題
幾年前,我和客戶合作進行一個網站設計專案。儘管沒有太多預算可以用於研究,但他們說已經建立好 persona,可以直接取用。我心想太好了!如果客戶已經做了一些研究,並且定義了他們的目標用戶,這將會相對容易些。
不幸的是,我得到的只是一堆隨機事實 (random collection of facts),以及幾個顯然不存在的假想人物。
之所以會形塑出這些人物的刻板印象,只是客戶覺得,會需要有一些代表性的人物描述,像是:老年人、年輕人、中年職業媽媽等;以及他們的好惡,像是:購物、發訊息、看電視等。哦,可想而知,這些人物剛好都對客戶想要賣給他們的東西,充滿了熱情跟渴望。
這些所謂的人物誌,裡頭充斥了各種我告誡學生千萬別做的錯誤嘗試。
不客氣地說,身為一位設計師,我的責任是設計一個能解決真人問題的產品。而這些虛假的人物誌,對我來說一點用處也沒有。
Personas 人物誌有什麼問題?
首先我想明確地指出,我不認為人物誌在本質上是錯的,只是建立的過程方法往往有問題。
新手要學習一個工具,往往是從模仿範本開始,然後慢慢去掌握工具的特性,並且知道什麼時候該如何使用。最後才能進一步創造新的工具用法,來呼應眼前的需求。這就是學習。
問題在於,很多人試著寫出一份人物誌,就因此感到滿足了。完全不會去質疑,這裡頭的資訊甚至人物誌本身,是否真的有用。
如果不去批判性地思考,到底要呈現什麼資訊,以及如何呈現它,我們很容易在錯的事物上打轉。工具本身是有用的,只是人們使用它的方式有問題。
歸根究柢,人物誌只是一種包裝你所做過研究的方式 (a way to encapsulate all the research that you’ve done)。目的是讓資訊更容易消化、更容易記住,並且期望能觸發後續的設計行動。
合理的設想是,若是透過一個看起來真的人來展現研究成果,這將更容易引發同情心,因此更願意為他去做對應的設計改變。那麼,如果這個虛構的人不夠真實,那麼就不會激發同情心,而是會引起反感,對吧。如果發生了反效果,這又有什麼好驚訝的呢?
此外,即使是站在我們面前的實際人物,也不總是能激發同情心。相信我,我每天都搭乘地鐵;單單針對一位通勤者的平淡描述,如果我們之間沒有什麼特殊的不同之處,這種程度的刺激並不會觸發我的神經。
那麼把人口統計數據放進人物誌裡面,這樣會更豐富可靠嗎?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。畢竟,一個人物誌是否在Target或Walmart購物真的很重要嗎?這裡頭其實帶有相當程度的假設,讀到這資訊的人會把自己的偏好跟看法,投射到人物誌當中,並且做出個人的判斷評價。在這狀況下,這樣的人物誌很可能會帶來更多壞處,而非優點。
常見的問題是什麼?
為了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(throw out the baby with the bathwater),我想提供一些方法來改善人物誌。以下是我在創建人物誌時,會儘量避免的事情,也是我經常看到新手會發生的幾個錯誤:
閱讀全文 Personas 人物誌所帶來的問題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