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 AI 時代,該跳槽還是該留下的薪資經濟學

[大衛選讀] 怎樣才能幫自己加薪?這是每位工作者都在意的事情。所以積極的人會去購買線上課程,參加研習營、讀書會,就是為了多發展出一些能力,讓自己多點機會能升職加薪。

說實在的,我也當過人事主管跟企業主。聽到同仁去自學 Python, 那當然很好阿。但是手邊的專案工作暫時還用不到,也就只能微笑讚許學習動能很高,給予口頭獎勵。

AI 時代下,我們為了適應變化,企業跟個人都必定要長出新能力。那些能力的增長,是否能轉化成看得到的價值跟薪資報酬?加薪的關鍵在哪裡?人工智慧的近期浪潮下,這是趁勢套利的機會,還是技能折舊的開始?

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,內容整理如下,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。


薪水漲不上去,你是否也陷入了「穩定」的陷阱?

在現在這個技術快速顛覆、全球競爭白熱化的時代,我們對「好工作」的定義正在被徹底改寫。過去,畢業之後找一家穩固的大企業逐步往上爬,是人人稱羨的職涯路徑。如今,這份穩定卻可能反而變成,個人薪資成長與職涯發展上的隱形天花板。

這樣的反轉衝突,在歐洲尤其明顯。《經濟學人》近期的文章,一針見血地描繪了當代歐洲的困境:歐洲經濟已經得了硬化症 (Eurosclerosis),儘管整體經濟仍在緩步成長,但失業率卻居高不下,新的就業機會少之又少。

數據顯示,高達四分之一的歐洲員工在同一家公司服務超過 20年,相較之下,這個比例在美國只佔十分之一。

這樣低度的勞動市場流動性,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很安穩;但實際上就業市場的停滯,已經阻礙了創新、拖慢了高效率企業的擴張,最終導致了整體薪資成長的停滯。

講經濟發展太沈重,大家更關心的應該是自己的薪資能不能高一點。從歷史數據來看,跳槽者的薪資成長,總是高於留在原地的人。為什麼在個人職涯中,跳槽是爭取加薪最有效的方式?答案就在以下幾個關鍵的經濟學理論中:

你的薪水不是老闆說的算,是「別家公司」決定的

職涯顧問多半會告訴你「想加薪,就跳槽」,這不僅是職場經驗談,更是有經濟學理論支撐的經濟現實。

現代勞動市場理論把職場描繪成一個「工作階梯, Job Ladder」。這個模型假設,整個勞動力市場是由無數個生產力與薪資水平高低不同的企業,所共同組成的層級體系。對工作者來說,真正顯著的薪資成長,並非來自於在同一家公司內的年度微調;而是透過從低薪、低生產力的企業,往上跳躍至高薪、高生產力企業的過程。

有趣的是,這個過程並不是由人才驅動的,而是企業為了求成長,積極向外挖角所造成的。

所以,一個在職員工的薪資議價能力,並不來自於對內的貢獻,而是來自於外部的競爭比價。一個工作者越容易轉換到新工作、有越多公司想要挖角,就擁有更高的薪資談判力道。

即使最終選擇了留下,這種「潛在的流動性」也會迫使現在的老闆,必須持續提出比外部更具競爭力的薪酬獎金,才能留得住人。

你該等內部晉升嗎?麥肯錫:80% 的機會在公司外面

從人力資本理論 (Human Capital Theory) 的角度來看,每次換工作,都是一次將個人技能、知識與經驗,跟工作職位進行配對優化 (optimal match) 的過程。

身為工作者,你的技能在現有職位上,可能並沒有被充分利用到。尤其是自我進修之後,工作內容卻沒有跟著轉變時。這時候,跳槽到另一個能更能發揮自己專長的新工作,不僅更有成就感,同時也能獲得更高的報酬。

閱讀全文 在 AI 時代,該跳槽還是該留下的薪資經濟學

現在新鮮人最難跨過去的坎:三年經驗

[大衛選讀] 剛畢業的設計師跑來問我:「為什麼現在企業都只想僱用有經驗的人,不願意給新鮮人一個機會?」

這個現象在今年歐美地區的新就業市場中尤其明顯,在資工、會計、法律等領域,有將近一半的畢業生在找第一份工作上,已經遇到了極大困難。

人工智慧發展下,企業寧可大力加碼投資自動化科技,也不願意雇用沒有經驗的職場新手。近期我閱讀了世界經濟論壇 (WEF)、Deloitte, PwC 以及 McKinsey 等多篇就業趨勢報告,幾乎一致指出:全球勞動力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技能重塑。

我更在意的是,這波人工智慧的浪潮,究竟帶來了哪些結構性的人力需求變化?剛畢業的職場新鮮人,又該怎麼面對?

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,內容整理如下,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。


你需要知道的就業困境:經歷差距 (experience gap)

在人工智慧時代,一個越來越棘手的挑戰浮現出來,那就是「經歷差距 (experience gap)」。

這個詞反覆出現在 Deloitte《2025年全球人力資本趨勢報告》中,指的是雇主要求的實務經驗,與求職者實際擁有的經驗之間的落差。而這個落差似乎正越來越大。

華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 Peter Cappelli 一語道破:「現在每個人都想僱用已經有三年經驗的人,但卻沒有人願意給他們三年的時間」

這讓年輕人陷入了現實困境:沒有經驗就找不到工作,沒有工作就無法累積經驗。這個因果不斷輪迴下去。

過去:新人的「練功場」

在傳統職場中,新人通常從基礎、重複性高的任務開始,也就是所謂的繁瑣工作 (grunt work)。例如,律師事務所的菜鳥可能要花大量時間整理和審閱文件,行銷新人可能要負責蒐集市場資料並製作報表等。

這些看似單調的工作,其實是新人學習的入門機會。他們可以藉此熟悉產業的運作模式和術語、在風險較低的環境中犯錯和學習,並且觀察資深同事如何應對複雜問題,從而培養專業的直覺和判斷力。

現在:AI 搶走了學習的機會

然而,人工智慧導入之後,初階就業市場就變了個樣。AI 正開始大規模自動化那些重複性高、以資訊蒐集和整合為導向的任務;然而這些任務在傳統上,卻是新人做中學的核心。

這不只是取代工作機會,更是重塑了初階工作的本質。當 AI 把那些過去專門給新人練功的「入門級任務」都拿走時,這將帶來以下兩個問題:

問題一:「學習的階梯」被 AI 拆掉

通常知識工作者的學習歷程中,最下面的第一階就是資訊蒐集、內容摘要、草擬文件等重複性的知識型工作。

在蒐集資料時,新人必須判斷哪些資訊是相關的、哪些是次要的;在草擬摘要時,他們必須練習如何精準地提煉重點。這些看似基礎的認知任務,正是鍛鍊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推理的起點 。

AI 一下子就把資訊彙整的工作做好了,短期看似提高的效率,長期下來則是直接剝奪了新人練習的機會,拆掉了學習階梯的第一塊踏板。

閱讀全文 現在新鮮人最難跨過去的坎:三年經驗

顧問業的「盈利悖論」:AI 讓個人變強,為何公司反而賺不了錢?

[大衛選讀] 前一陣子看好 AI 轉型的顧問需求,買了點 Accenture 股票,沒想到半年多下來,營收成長未見起色,股價不斷下跌。

這讓我不禁想要研究一下,AI 人工智慧是否能為顧問業帶來數位轉型的商機,對於顧問行業本身,包含獲利模式、專業護城河等,又會有什麼影響?商業顧問的價值,會因此而改變嗎?

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,內容整理如下,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。


顧問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市場變革

近期整體的顧問業正處於一個充滿矛盾與壓力的轉型陣痛期。

首先是,新合約增長乏力。以系統整合為核心業務的Accenture 面臨的狀況尤其嚴峻。最近的季度財報顯示,新的顧問諮詢預訂量已經連續第二個季度下降。

再來是薪資凍漲與績效標準趨嚴。業內觀察指出,MBB(麥肯錫、BCG、貝恩)等頂級公司可能面臨連續第三年凍結底薪的窘境。與此同時,許多公司正透過收緊績效評估來限制獎金發放並提高人員流動率,以應對成本壓力。

傳統顧問行業,到了必須改變商業模式的時刻

Catalant 顧問公司的執行長 Pat Petitti,同時也是《Reimagining Work》一書的共同作者認為:沒有退路了,必須要破斧沉舟地改變整套商業模式 (You have to change the business model. You have to make a dramatic change.)

傳統上,顧問公司的價值鏈,都是從大量耗時的基礎工作開始。例如資料搜集、市場研究、數據分析和初步的洞察整理,這些任務長期以來都是由初階的顧問來承擔。然而,生成式 AI 的出現,正迅速自動化並商品化這些基礎能力。

此外,AI 分析非結構化數據的能力(例如分析數千份開放式問卷的回覆),進一步侵蝕了傳統顧問在質化分析方面的優勢。整個研究流程,從問題定義到洞察產出,都可以透過 AI 進行端到端的效率優化。

過去需要一個團隊花費一週時間完成的分析任務,現在可能在十幾分鐘內就能完成。

AI 賦能後,顧問的個人能力變得更強,但是公司獲利卻大幅下降

這種轉變的背後,隱含著深刻的「盈利悖論, Profitability Paradox」。

閱讀全文 顧問業的「盈利悖論」:AI 讓個人變強,為何公司反而賺不了錢?

把員工拉回辦公室,對於績效真的有幫助嗎?

[大衛選讀] 最近一年,歐美企業把員工拉回辦公室的力道開始加大。

Uber 執行長 Dara Khosrowshahi 告訴員工:「這不僅與生產力指標有關,這是為了建立一種,能夠推動下一階段成長的文化。」 Amazon 執行長 Andy Jassy 則認為:「當人們聚在一起時,他們能更好地交流彼此的想法。」

我自己的管理經驗是,都對,也都不對。

組織文化跟團隊協作都是重要的,但是不必然要拉回辦公室才做得到。拉回辦公室可以立刻提昇敏捷性,但是原本有毒的組織文化,很快就會復燃放大。

反過來,有真正全遠端工作的良好範例嗎?要怎樣證明在哪工作沒那麼重要,怎樣工作才是重點呢?

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,內容整理如下,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。


回到辦公室工作,能提昇最多的是敏捷性 (agility)

執行長們對於組織文化建立、直效溝通的期待是好的。事實上經濟學人近期結合了CultureX 以及 Work Forward 兩家研究機構,總和上萬家企業的調查中發現,一週五天進辦公室的公司,在敏捷性 (Agility) 的提升上,獲得了員工特別高的評價。

敏捷性指的是,公司預見並且快速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。 研究顯示,如果公司員工都在辦公室辦公,他們自信將能夠更快、更有效率地接收資訊,並以更靈活的方式來應對新的情況發展。

但是敏捷以外,其他所有的企業文化指標,回到辦公室之後都呈下降趨勢

但在其他文化指標上,嚴格要求進辦公室天數的公司,整體的得分就低於其他相對寬鬆的公司。在支持性、領導力、有毒文化、坦誠度,和工作與生活平衡等方面,實行五天到辦公室規定的公司,獲得的整體評分明顯較低。

此外,公司強制員工回辦公室的決定,起點多半是出於營運績效考量。試圖把公司獲利不佳,歸咎於員工在家工作,乍看起來是個理所當然,沒什麼爭議的說法。

然而,匹茲堡大學的另一項研究則發現,疫情後堅持要求員工返回辦公室的多數公司,員工的工作滿意度普遍下降、離職率上升,但是公司業績卻沒有因此改善。

有毒的企業文化,回到辦公室會更加放大

MIT Sloan 管理學院研究了超過 130 萬條來自美國 「文化 500 強」 公司員工在 Glassdoor 上的評論,員工們批評企業文化有數百個缺陷,包括規避風險、官僚過度、孤立主義,和缺乏人情味等等。

其中,組織內有毒文化 (Toxic culture) 的高低,是預測員工是否會流失的最佳指標,其預測準度甚至比員工對薪酬的滿意度,還高出 10 倍。

在一個有毒文化的環境下,利害關係人會形成小圈圈,排擠其他弱勢個體;掌權者對於員工不尊重,甚至會欺騙誤導,給出虛假的承諾。長期發展下去,團隊內部會瀰漫不合作的氛圍,更多的是同事之間互相陷害、背後捅刀,以便最大化個人利益。

這樣的有毒文化,在遠端工作時的人際距離較遠,眼不見為淨,感受上或許還會稍微緩解些。但是一旦回到辦公室密集接觸的環境下,很快又會滋長放大。

要真正全遠端工作,考驗的會是公司文化與紀律

不過真的要遠端工作,我自己的經驗是,大部分企業組織其實並沒有真的準備好。

最簡單就是看提案時,在大家都忙得不可開交的狀況下,是會傾向回辦公室一起衝進度,還是傾向繼續在家保持專注。就可以清楚知道整個團隊針對遠端工作,是否真的準備好了。

會縮回到辦公室的,肯定是遠端工作效能不夠好、溝通還是有些障礙。只是平常沒那麼忙,能窩在家裡吹冷氣,團隊協作效率即使差一點,不說出來也就當沒事了,哈。

閱讀全文 把員工拉回辦公室,對於績效真的有幫助嗎?

人工智慧時代的職場變革:強者更強、弱者更弱?

[大衛選讀] 經濟學人近期在財經與經濟專欄中刊出一篇文章《How AI Will Divide the Best from the Rest》指出,AI 可能加劇就業市場的兩極化發展。高階人才和能夠掌握 AI 技術的人,將獲得最多的好處,而低階勞工則會面臨被取代的風險。

身為經濟學人的長期讀者,相較於過往傾向 AI 賦能弱者的論述,我可以明顯感受到,報導的風向正在轉變… AI 究竟會讓人人都變強,還是加大能力差異,或甚至是取代所有人?

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,內容整理如下,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。


早期的樂觀預期:AI 幫助平等賦能 (AI as an equaliser)

說早期,其實也不過就是兩年前。2023年4月,史丹福大學 Erik Brynjolfsson 和麻省理工學院的 Danielle Li 與 Lindsey Raymond 的研究發現,生成式 AI 工具提高了新手客服人員的生產力達 34%,幫助他們更快更有效地進行問題查詢。相較之下,資深員工幾乎沒有獲得同等的效能提昇,因為 AI 只是強化了他們已經在使用的方法。

在這階段的研究裡,AI 技術似乎特別能夠幫助到,那些表現較差或技能較低的人群,使他們能夠生產出更高質量的工作成果,進而縮小與高績效者間的差距。

別高興得太早,故事還沒結束。

最新發現:AI 更可能會擴大差距 (AI as a Divider)

然而,近期 MIT 麻省理工學院在 2024年12月的研究中發現,頂尖研究人員在使用人工智慧來探索新材料時,研究效能的提升可以達到一倍以上;但是換到能力後段三分之一的研究員,有沒有使用 AI 則幾乎看不出差別。

這是因為擁有豐富專業知識的頂尖科學家,可以從AI生成的各種可能性當中,識別出較有希望的建議,並排除糟糕的選項。相較之下,能力後段的研究員則很難從大量五花八門的輸出中,篩選出有用的假設。

隨著更多研究證據的出現,早期認為 AI 會成為「偉大平等工具」的樂觀預期已開始動搖,取而代之的是 AI 可能會擴大現有差距的擔憂。

差異的關鍵:任務複雜度

仔細比較前後的差異,會發現兩年前的研究,更多關注在那些相對標準化和結構化的任務上,例如客服諮詢回應、基本文件生成,或是合約起草。在這些領域中,AI 確實能夠提供明確的指導和協助,對缺乏經驗的人員尤其有效。

然而當工作牽涉到複雜判斷、創造性思維,以及綜合分析的困難任務時,那就沒有標準答案了。高技能專業人士比起一般人,更能夠準確評估 AI 輸出的質量好壞、識別其侷限性,並將 AI 生成的結果與自身專業知識,有效地連結整合起來。

這種能力上的差異,在簡單任務中或許看不出來,但在複雜任務中卻會被明顯放大。

這形成了一種倒置效應:一旦任務的複雜性提高,AI 弭平人類能力差距的效果似乎會減弱;甚至會完全倒過來,進一步加大了能力上的差距。

強者更強,但可能最終還是逃不過自動化

經濟學家估計,過去 40 年來美國工作者的薪資差距不斷擴大,其中超過一半是由於以前由人類勞工完成的任務被自動化所取代。他們發現,經濟產出中,支付給工人的薪資比重不斷下降,而用於機械和軟體的支出卻不斷增加。

閱讀全文 人工智慧時代的職場變革:強者更強、弱者更弱?

那些錄音筆錄不到的事:乙方PM的專案溝通課

[大衛選讀] 昨天去上了一堂,扎扎實實的 PM 專案溝通課。這是悠識學院的 Richard 特別開給設計顧問同業的閉門交流課。

因為關起門來,大夥聊起甲乙雙方的愛恨糾葛,總是特別真實深刻。由於收穫太多了,我特別把互動問答當中,特別有共鳴的觀念整理出來,結合自己的經驗反思,寫成一篇專文。

對於這堂課有興趣的朋友,歡迎直接聯繫 Richard


客戶總是變來變去,有什麼不變的對應原則?

首先,你的個人動機很重要。

如果你做這個案子沒有想清楚自己的動機,那會很容易變得沒有動力跟韌性,也很難調適各種困難與變化。專案開始前,得要先找到個人的動機,那將會是在變動中,評估自己該如何做的不變核心。

這就要順便分享我自己帶專案,常會跟團隊討論的四個目標,也就是專案、客戶、團隊,以及個人目標。

專案目標最簡單,要達成的目標跟交付物,都寫在RFP跟開案簡報裡了。

客戶目標則要主動去考慮,他們除了順順做完專案之外,希望能順便建立結構、訓練培力、還是升官前的考驗?知道了就能幫忙,會去考慮客戶心裡要什麼,也才有機會經營夥伴關係。

團隊目標則是,我們自己的團隊想要完成些什麼。也許是想要挑戰新的領域,也或許是面對舊專案想要嘗試新作法?設好團隊目標,大家做起專案來會比較有共識,什麼要多做一點,什麼得要放掉。

個人目標是常常被忽略,但是很重要的部份。我通常會在專案啟動前,一對一跟團隊成員討論個人的目標。無論是要挑戰資深崗位、轉換不同角色,還是累積特定的作品經歷都好。討論確定了,就讓團隊裡的每個人都知道彼此的個人目標,這就有機會讓大家互相幫忙。

總之,個人的動機很重要。有值得追求的目標放心裡,才不會浪費青春,白白做一個案子。

溝通不良,無法改善,甚至對方失去了溝通意願?

專案上的溝通,不是為了當好人、討好客戶,或是維持私人關係。

溝通只有一個目的,就是設法達成既定的專案目標。

所以遇到溝通的問題時,得要回到根本去檢視專案的目的 (Goal, 為什麼要起這案子) 跟目標 (Objective, 要達成什麼),然後盤點人事物的現況,看看到底中間發生了什麼問題。

回到個人經驗,通常在專案初期的內部訪談過後,我會帶團隊在客戶公司樓下大廳快速retro, 交流剛剛聽到了什麼「錄音筆錄不到的事情」。

有些事情不好說、有困難,在面對面的場合裡,就會形成錄音筆錄不到的無聲互動。這裡頭藏的可能就是關鍵的 hidden agenda,若能早點發現應變,就可以省掉中後期的大量溝通成本。

此外,溝通的原則技巧,除了順藤摸瓜 + 對等溝通外,有一個態度上的建議,那就是:「我是來幫你的,你有什麼問題,都可以跟我說。」我的親身經驗是,即使碰到合作意願低落的窗口,只要把這來幫忙的態度擺好,多溝通幾次,總是會有機會切進去的。

客戶只簡略介紹需求,就要求估價?

PM 常常碰到這狀況,那該怎麼辦呢?簡單講,硬著頭皮報價是很不負責任的作法。要不害死自己,要不報價含風險溢價就會高到沒天理,開頭就留下一個壞印象。

預算 vs. 估價 vs. 報價,這是三個不同的字眼。

閱讀全文 那些錄音筆錄不到的事:乙方PM的專案溝通課

我們已經準備好迎接又快、又劇烈的 AGI 變革嗎?

[大衛選讀] 近期紐約時報旗下的 Hard Fork 做了一則專訪,訪問 OpenAI 前任資深顧問 Miles Brundage,談 AGI 發展趨勢,以及對於大眾的影響。

過去六年深入參與 AGI Readiness 的研究工作,他認為現在是一個很瘋狂的狀況。一方面 AI 技術發展正在向前不斷加速,但是另一方面政府跟社會似乎都還沒有做好應變的準備,大眾的認知也跟先進實驗室的發展現況有相當落差。

對他來說,趨勢很明顯。不需要幾十年,而是在未來幾年內,人工智慧將能夠全面勝任人類在電腦上能做的各種工作。提早退休的時代將會比我們預期地更早來臨,隨著經濟快速發展,若能搭配好的租稅與社會福利制度,大多數人無需工作也能過活。

變革之大,教育與工作的意義,將需要重新被探索跟定義。在那之前,為了更好的在後人工智慧時代下生活,Miles Brundage 建議,人們應該趁現在,趕快積極儲蓄,並且充分了解人工智慧的能與不能。

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。內容整理如下,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。


我們已經準備好迎接又快、又劇烈的 AGI 變革嗎?

Miles Brundage 曾任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的研究員,之後加入 OpenAI,參與通用人工智慧準備 (AGI Readiness) 的研究工作,以確保 OpenAI 在建構更強大的人工智慧系統時,能夠安全地釋出這些系統,讓社會享受到人工智慧帶來的益處,同時減輕風險。

他在 OpenAI 工作六年後,宣布離開的消息引起了很多關注。他一直非常積極地呼籲大家關注這些系統的風險。但他在離職的過程中表示,他不認為 OpenAI 或任何其他先進人工智慧實驗室已經為人工智慧的到來做好了準備,而整個社會也還沒做好準備。

如果去仔細閱讀各個先進人工智慧實驗室發表的東西,會發現他們普遍承認還沒有完全掌控一切。所以這是一個很瘋狂的情況:一方面是技術進步非常快,另一方面是了解最多的人卻說我們還沒做好準備。

電腦在未來幾年內,或將全面勝任人類在電腦上能做的各種工作

在未來幾年內,很可能會出現人工智慧系統,在電腦上的工作能力完全超越並可取代人類,無論你是否要稱它為通用人工智慧 (AGI)。

趨勢很明顯,這些系統將能夠操作滑鼠和鍵盤,甚至可以在視訊聊天中看起來像真人。人們應該儘早思考這意味著什麼,政府也應該思考這對稅收、教育投資等意味著什麼。

在一個人工智慧可以勝任大部分工作的環境下,教育的意義是什麼?

並不是說所有的工作都會消失,但人工智慧的發展必然會帶來巨大的衝擊,人們需要提前思考這對於教育的深遠影響。

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們成為一個努力工作的好公民,還是讓他們能更加了解自身所在的世界?如果教育不是跟過去一樣,主要是為了就業做準備,那麼未來發展時,就會更需要去思考教育的真正意義是什麼。這肯定會變得很不一樣。

人工智慧的發展是真實深刻的,但是大眾的認知還沒有跟上

總會有一些人認為這都是科幻小說,他們不相信人工智慧正在接近人類水平的智慧,他們在生活中看不到 ChatGPT 或其他工具的用處,他們認為這基本上是科技巨頭的營銷炒作。

身為科技與社會跨領域研究的專家,Miles Brundage 觀察到科技業界人士與大眾之間的認知差距。這斷差既有趣,又值得深入探討並且試著弭平。

閱讀全文 我們已經準備好迎接又快、又劇烈的 AGI 變革嗎?

預測未來:從蒸汽機到人工智能,我們學到了什麼?

[大衛選讀] 預測未來有多難?最近讀了一些科技發明對於人類歷史的影響,再從當時人們的認知與預測,對照後續的真實發展,會發現要預測未來真的很困難。

從蒸汽機發明,到鐵路建設,以及設備電氣化等技術發展來看,人們對於新技術的直覺想像總是貧乏的,也往往會在長期範圍內,低估了新技術所帶來的深遠影響。

人工智慧很明顯會帶動第四次工業革命,要怎樣重新思考我們的工作?是要謀定而後動,還是打帶跑見機行事?

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。內容整理如下,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。


預測未來:從蒸汽機到人工智能,我們學到了什麼?

未來是一片未經探索的領域,而我們對於未來會如何的直覺往往是錯誤的。

眾所周知,哥倫布曾以為他正在開闢一條通往印度的新貿易路線,結果卻意外發現了美洲大陸。同樣地,對於未來工作的預測,通常跟我們真正到達未來時所看到的實際情況,往往相距甚遠。

以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在 1930 年代的估計為例,他預測在幾代人之內,每週將只需要工作 15 小時。他認為技術的進步將提高生產力,讓人類能夠用更少的工作時間享受同等的生活水準。雖然隨著歷史演進,工時確實有若干減少,但是自 1940 年代以來,典型的工作週仍停留在平均每天 8 小時,每週 5 天的水平。

為什麼我們的預測經常是錯的?

首先,人類是非理性和情緒化的,這使我們難以預測未來會怎樣發展。

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,我們對大自然的理解,比對人性的理解要好得多。由於大自然的規則是由物理世界所定義的,是邏輯的、能被充分理解的,而且穩定不變。這使得科學家能夠在高度確定的狀況下,去理解複雜的物理過程,例如氣候變化。

但人性決定了人們將如何在社會經濟跟政治上,去做出反應。人性本質上是非理性和情緒化的,這使我們難以預測。這就是為什麼,氣候變化和許多其他事件對未來的影響,實務上難以準確預測的原因。

此外,我們在預測上的真正問題,並不在於技術貧乏或不精確,也不在於我們在短期內高估了新想法和技術的潛力;而是往往在長期範圍內,低估了它們的影響 (underestimating their impact in the long term)。

預測靠的是模型,也就是一種框定現況以及後續動態的方式 (model, a way of framing the present and its dynamics)。但是我們使用的模型,難以考慮到人類的慾望和創造力。未來是由無數人類所共同決策與塑造的,而正是這些人類的判斷,決定了我們將身處哪一個未來。

我們選擇如何使用技術,跟技術本身的特性同等重要,甚至更為關鍵。儘管新技術創造了新的可能性,但我們需要去決定,哪些可能性會真正發生,成為新的現實。

閱讀全文 預測未來:從蒸汽機到人工智能,我們學到了什麼?

Giver culture, 互相給予幫助的動機與能力

[大衛選讀] 最近在反思,一個設計團隊效能好、氣氛佳的關鍵原因是什麼?是因為團隊成員都很資深、組成很多元、還是16型人格很速配?

想了想,都不是。我看過效能氣氛都好,而且可以逐步成長越來越好的團隊,通常多數成員都會主動伸出手幫別人一把,同時自己也樂於請求幫助。

Adam Grant 在 2013 年提出的 Giver and Taker 概念,正好很呼應了我的實務經驗與反思。團隊效能高低的關鍵,來自於互相給予幫助的動機與能力。

這當中包含了如何篩選適當的人格特質進入團隊、如何透過管理機制去加強促進幫助他人的行為,以及如何創造一個樂於尋求幫助的環境,而不用擔心示弱等。

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。內容整理如下,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。


在 9/11 恐怖攻擊事件之後,一組哈佛心理學家團隊進入美國情報系統進行研究。他們想要找到,情報單位運作效率高低的真正關鍵因素。

透過針對 64 個不同情報小組中,數百名分析師進行調查、訪談和觀察,研究人員發現,關鍵並不是他們預想的那些。像是擁有清晰、具有挑戰性和有意義的願景,也不是明確定義的角色和責任,適當的獎勵、認可和資源,或是強有力的領導。

相比之下,要預測群體效能高低,最直接有效的因素只有一個,那就是:分析師之間互相給予幫助的數量 (the amount of help that analysts gave to each other)。

在表現最好的團隊中,分析師會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來指導、教學和諮詢 (coaching, teaching, and consulting) 他們的同事。這些幫助了分析師去質疑自己的假設,填補知識空白,獲得新的視角,並在看似不相連的訊息線索中認識到模式。

相反地,在評級最低的單位中,分析師之間很少互相幫助。光是掌握互助行為的頻次數量,就可以讓哈佛研究人員準確預測出各單位最終的績效排名。

Give, take, or match 給予、索取或互利

在給予者 (giver) 的文化中,員工的運作方式與高績效的情報單位一樣:樂於幫助他人、分享知識、提供指導和建立聯繫,而不期望得到回報。

同時,在索取者 (taker) 文化中,慣例是盡可能從別人那裡拿多一點東西,同時少貢獻一些。員工只有在個人利益比付出成本更高時才願意提供幫助,而不是在組織利益超過個人成本時。

大多數的組織處於中間的位置。也就是互利者 (matcher) 文化,慣例是員工會去幫助那些幫助他們的人,保持給予和索取的平衡。但這只是封閉小圈圈的互助,針對跨部門或地區的員工,若是彼此沒有足夠的互信,就沒有辦法啟動正向循環。

All too often, leaders create structures for takers 通常是領導者自己建立出了鼓勵索取的管理結構

既然開放的互助系統有明顯的好處,為什麼大多數的組織沒有發展出 giver culture 呢?

那是因為,領導者經常自己創造出,會阻礙這一過程的管理結構。根據康奈爾大學經濟學家羅伯特·弗蘭克 (Robert Frank) 的說法,許多組織本質上是贏家通吃的競技場,重點在於彼此爭奪獎勵和晉升。

當領導者實施強制性的績效排名來獎勵個人表現時,他們就在 giver culture 的發展過程中設下了障礙。這會把員工放在爭奪資源的對立面,讓互相幫助這件事變成了一個不明智的舉動,除非他們自己能因此獲得更多划算的回報。

原本願意付出的那些人,很快地就會發現這太費力了。他們自己的生產力受到影響,因為組織裡的 takers 佔據了他們的時間甚至竊取他們的想法,透過剝削來達到自己的成就。

隨著時間過去,可以預料的是,員工們會發展出更多的索取行為,或至少變成 matcher 來保護自己。每當他們提供幫助之前,都期望至少要能互惠才願意行動。

閱讀全文 Giver culture, 互相給予幫助的動機與能力

設計師怎樣才算資深?

[大衛選讀] 設計師怎樣才算資深?這大概是每半年做績效評估時,都會被反覆詢問的問題。

有些團隊用做過多少案子,待了多長時間來評估。我自己則是看專業能力與實務經驗,同時去衡量設計師在團隊內外的影響力。對我來說,資深與否並不是看有多會做設計,而是能夠發揮多少設計專業的影響力。

Getting to Senior in UX 這篇分享簡報,很清楚地列出了資深設計師的幾項特質條件,以及如何練習培養。關鍵包含:形塑自己的觀點、成為他人的教練與導師、參與領導、透明溝通、積極面向大眾等。

重點摘要整理如下,全文連結:https://docs.google.com/presentation/d/1v3SlMKO5_9zrEJINhaOlT-YIA0UZi2Qpiv_gYCJMiCI/edit?usp=sharing


Getting to Senior in UX 如何晉升到用戶體驗的資深職位

資深並不等於管理。在一個資深的工作角色中,你會被期望能夠:領導他人 (lead people),掌握設計實務 (shape practice),以及在組織內作為設計專業的代表。有機會的話,還期待能讓設計團隊在外界有不錯的形象。

以上這些加總起來,也就等於更大的影響力 (more impact)。

至於要如何讓自己成為人們想要招募、提拔、一起合作的資深專業角色?以下是幾個關鍵的要點:

形塑自己的觀點 (Becoming Opinionated)

一位資深的用戶體驗專家,本身應該是設計實務作法的權威(their own authority on good practice)。

對於設計該如何做,他們能自信地分享深思熟慮後的看法,無論是以書面簡報呈現,還是在日常的對話當中。他們也可以自在地引述其他人的觀點,無論是否完全認同。他們對於自己言之有物、有所依據的程度,有著相當的自知。

同時,他們也知道凡事絕對不只有一種正確的作法,但他們會負責果敢地採取一個清楚的立場。(There’s never only one right way, but they take a position.)

如果想要練習如何形塑觀點,可以試著問自己:你曾見過哪些成功或失敗的設計案例,當時是在怎樣的情境脈絡下?你是否能分析解釋其中的關鍵因素?

更進一步,可以試著去對你心目中的英雄,以及身邊的夥伴,提出正向的批判 (critique)。像是:既使是你最崇拜的專業人士也還有哪些不足?跨專業的夥伴能夠合作順暢的背後,到底是什麼工作方式發揮了關鍵效果?

閱讀全文 設計師怎樣才算資深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