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大衛選讀] 買不起的房價,是許多人生活中最沉重的壓力。最近金管會宣布新青安貸款大放水,身邊卻又不斷聽到店家因租金過高而收攤的消息。兩個脈絡放在一起看,實在讓人心驚。
我在想,如果房價繼續漲上去,會發生什麼事?在全世界各大城市中,因為房價飆高,帶來了什麼問題?各國的政策跟趨勢脈絡上,又有什麼值得台灣借鏡的地方?
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,內容整理如下,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。

綜觀世界發展脈絡,過高的房價將導致「城市空洞化」
建商跟媒體總是說:「台灣的房價長期只漲不跌」。喔,好吧,你說的算。那我們就順著這脈絡,快轉到未來。假設房價再往上翻倍,我們的城市與生活將會迎來什麼樣的改變?
研究了一輪,我發現都市房價高漲的問題,不只出現在台灣,在世界各地地產金融化盛行的地方,幾乎都有同樣的狀況。
但是這類型熱錢湧入造成的飆漲,會產生一個現象。也就是即使一個城市的房地產價格飆升、表面看起來光鮮亮麗,但其內在的核心功能、經濟活力和社會多元性卻正在流失,最後只剩一個漂亮卻空心的外殼。
這不只是數字遊戲,而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與經濟危機。最壞的結果,就是我們熟悉的城市開始「空洞化」。
城市空洞化之一:高房價把關鍵工作者都洗出去,導致基礎服務的崩潰
房價翻倍,首當其衝的將是一場大規模的人口大洗牌,其影響將遠超過我們的想像。
過去我們談「仕紳化, Gentrification」,指的是有錢人搬進低收入社區,窮人被迫搬離。但在房價翻倍的極端情境下,被驅離的將不再只有低收入群體,而是構成城市運作骨幹的中產階級,特別是那些關鍵工作者 (key workers) — 老師、護士、消防員、警察、公車司機等。
這些人支撐著城市的日常,但是薪資多由公部門決定,追不上金融化推動的房價。舊金山市長 London Breed 在《An Affordable City for ALL of Us》一文提到,這讓提供城市服務的中產階級陷入一個殘酷的困境:「賺得不夠少,不符合社會住宅資格;賺得不夠多,又負擔不起實際的房租」。結果這些城市不可或缺的工作者,變成了被高房價拋棄的夾心餅乾。
不只是美國舊金山,英國的倫敦也面臨同樣的挑戰。房價的持續上漲使得公共部門員工,越來越難以在市區找到可負擔的住所。市政府不得不推出 Key Worker Living Programme,透過提供產權共享、補助租金等方式,試圖留住這些對城市運作至關重要的人才。
代價是什麼?這將導致基礎服務的崩潰:老師因通勤壓力過大而身心俱疲,影響教學品質;護理人員流動率增高,導致醫療品質下降;警力不足,造成治安惡化。當緊急事件發生時,住在遠郊的消防員和醫生無法第一時間到位,城市的應急應變能力將瀕臨癱瘓。
城市空洞化之二:資本被房地產吸走,創業創新投資不足、年輕人外流
過度膨脹的房地產,不僅會掏空城市的社會基礎,更會像黑洞一樣吸乾經濟的活力,這就是「資本排擠效應, Capital Crowding-Out Effect」。
當投資房地產的回報率,遠遠高於經營實體經濟時,大量的資本都會被吸進這場投機遊戲。企業家會發現,與其投資高風險的研發、升級設備,不如將資金投入買地炒房,賺取快錢。這將產生幾個後果:
首先,是對創新創業的壓抑。大企業手上有資本,但是不願意投資未來,而是投資房產。在此同時,中小企業卻面臨融資困難。當銀行更偏好有「土地、房屋」做為完美抵押品的房貸業務時,缺乏實體資產但擁有文化、技術、專利或商業模式的中小企業或新創公司,在申請貸款時就會面臨更高的門檻和更差的條件。
再來,是年輕人才的外移。高房價與隨之而來的高租金,把年輕的專業人才(老師、工程師、設計師等)擠出台北市,甚至擠出台灣。如果有機會,年輕人會更願意轉移到房價所得比更低的地方工作,這就造成人才外流。
不只是台北有這樣的問題,英國倫敦曾以其蓬勃的藝術、音樂和時尚場景聞名。但高房價帶動的高租金使得藝術家工作室、獨立音樂展演空間、小劇場和特色商店在近幾年開始大規模倒閉。城市的文化靈魂正被標準化的連鎖店,和空置的豪華公寓所取代。
對比台灣忠孝東路商圈,店家被洗牌,人潮被趕走的狀況,這情景驚人且不安地相似。
我們還有出路嗎?
有的,儘管現況挑戰很多,但是全球範圍的經驗案例來看,仍然有機會改變。關鍵在於,要讓住房去金融化 (housing de-financialization),降低金融市場對於住房體系的影響,避免投機炒作。
首先是「去商品化」,讓住房回歸居住用途為主。作法像是由政府大量興建公共住宅等,將住房從投機性的私人市場中抽離出來,使其回到居住的基本功能。維也納和新加坡的公宅模式都可以參考。
再來是「抑制投機」,透過增加屋主的持有成本,降低投機的獲利空間與意願。像是加拿大溫哥華與多倫多的空屋稅,以及台灣的囤房稅2.0,就是在試著降低囤房的投資誘因,並且引導空置房屋進入租賃市場等。
真正的問題是,我們要等到城市失去關鍵工作者、失去文化靈魂之後,才開始行動嗎?
房價繼續飛漲並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假設,而是城市發展可能面臨的警訊。房子被過度金融化、投機壓倒了居住需求時,城市便會一步步走向空心化。
房子堆滿了錢又如何,我想要的是家,一座真正屬於人的城市。
》延伸閱讀書籍:
房價為什麼越打越高?: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學家,教你看懂當代七大社會問題背後的經濟脈絡
An Affordable City for ALL of Us
https://londonbreed.medium.com/an-affordable-city-for-all-of-us-3ba5bb17c720
Key worker housing: the issue explained
https://www.theguardian.com/society/2004/may/25/keyworkerhousing
London’s grassroots music venues are in crisis – how do we save them?
https://www.standard.co.uk/culture/music/london-grassroots-music-venues-matchstick-piehouse-closure-b1131967.html
Forward to the Past: Short-Term Effects of the Rent Freeze in Berlin
https://pubsonline.informs.org/doi/10.1287/mnsc.2023.477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