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在 2020 年左右,有人告訴一位資深 UI 設計師:「你引以為傲的 Pixel Perfect 將在幾年後變得毫無意義。」他大概會嗤之以鼻。
然而,隨著 Google Gemini 3.0 的發佈,這句預言正在逐步成為現實。這一次的技術迭代,擾動了人機互動 HCI 最底層的邏輯:這將會是一場從「形式 Form」到「意圖 Intent」的重心轉移。
從 20 年前還沒有 UX 這個詞彙,一路打滾至今,我必須誠實地說:曾經熟悉的「介面設計」時代即將結束。Generative UI (GenUI) 所展示的未來,是一個介面隨需而生、體驗具備記憶的新時代。而設計師的角色,必須從「工匠」轉型為「策展人」。

意圖凌駕形式:Pixel Perfect 的終結
過去二十年,我們花費無數個夜晚在 Figma/Sketch 裡調整 1px 的間距,爭論圓角該是 4px 還是 8px。但在 GenUI 時代,這種對靜態頁面的精雕細琢,在動態生成的潮流面前將顯得微不足道。
- 過去: 設想幾十種使用情境 (Use Cases) → 繪製數百張關鍵頁面 (Key Screens)
- 未來: 理解用戶意圖 (Intent) → 即時「編譯」出專屬介面
舉例來說,當用戶說:「我下週五要去台中參加研討會,需要安排交通跟住宿。」AI 將利用推理能力,即時生成一個整合高鐵票務、飯店推薦、天氣預報的介面。
設計師的戰場正在轉移: 我們不再設計個別的「結果」,而是設計一套泛用的「規則」;不再糾結於按鈕顏色,而是專注於如何讓 AI 準確回應人類意圖。
正如 Google 策略設計師 Golden Krishna 曾預言:「最好的介面就是沒有介面(The Best Interface is No Interface)」
如今,這句話有了新的註腳:最好的介面,是完全順應用戶意圖而流動的介面。
往後的體驗設計重點,將是新的「結果導向設計 (Outcome-Oriented Design)」——我們將從設計導覽系統 & 操作流程,轉向設計「確認畫面」與「錯誤恢復機制」。
告別「失憶」的 App:邁向 Stateful UI
現今的 App 大多是 「無狀態 (Stateless)」 的。無論你打開 Uber 多少次,首頁佈局幾乎一模一樣。它不記得你昨天的焦慮,也不知道你明天的計畫。
但在 AI 數百萬 Token 的長程記憶能力加持下,未來的 UI 將是 「可累積的 (Accumulative)」 與 「具狀態的 (Stateful)」。
試想一個基於 Gemini 3.0 的專案管理工具:
- 它「記得」你在上週會議對某功能的擔憂。
- 它「知道」你偏好先看視覺稿再看程式碼。
- 當你開啟儀表板,它會根據你的操作脈絡,自動整合你最關心的數據,隱藏你不用的模組。
介面將變成一個有機體,隨著互動自行「生長」。這給設計師帶來了巨大挑戰:當每個人的介面都不同時,如何確保體驗的一致性與品牌識別? 這比建立一套 Design System 要難上百倍,但也更具價值。
工匠精神的危機:當 AI 比你更會把東西做出來
Google 發佈的 Antigravity 平台,與時興的 Vibe Coding 概念,為介面設計師帶來頗大的衝擊。
不久的將來,使用者只需說:「給我一個像週末早晨般慵懶、溫暖的閱讀介面。」AI 瞬間就能生成配色柔和、字體優雅、佈局鬆散的 UI,連 CSS 動畫都寫好了。
人人都可以擁有個人化的介面,而且不需要設計師插手。
這是工匠精神的危機。 如果實習生或工程師都能透過 Prompt 秒速生成「美美」的 UI,那麼傳統苦練的排版、繪圖技能,甚至是美感論述,這些能力的市場價值將大幅稀釋。
設計師的重生:從「匠」到「策展人」
危機之中蘊含轉機。AI 能生成一萬種介面,但它不知道哪一種是「對」的,哪一種最觸動人心。
設計師的價值,將從創造事物,轉向 「策展 (Curation)」 與 「品味 (Taste)」。你需要做的是:
- 定義真正的問題: AI 擅長解決問題,但只有人類能定義問題。你需要花更多時間在心理學與行為分析,挖掘 AI 數據庫欠缺的人性洞察。
- 培養極致的鑑賞力: 當內容無限生成,「選擇」變得無比昂貴。你就像雜誌總編或策展人,必須具備極高審美,從海量方案中挑選出符合品牌靈魂的選項。
Generative UI 沒有殺死設計,它只是殺死了「繪圖」這項低階勞動。它逼迫我們走出舒適圈,去思考設計的本質。
最後,送給大家一句美國平面設計大師 Seymour Chwast 的話:
“If you dig a hole and it’s in the wrong place, digging it deeper isn’t going to help.” (如果你在錯誤的地方挖洞,即使挖得再深也無濟於事。)
別再執著於死的像素,開始去設計那個「活」的系統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