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大衛選讀] 怎樣才能幫自己加薪?這是每位工作者都在意的事情。所以積極的人會去購買線上課程,參加研習營、讀書會,就是為了多發展出一些能力,讓自己多點機會能升職加薪。
說實在的,我也當過人事主管跟企業主。聽到同仁去自學 Python, 那當然很好阿。但是手邊的專案工作暫時還用不到,也就只能微笑讚許學習動能很高,給予口頭獎勵。
AI 時代下,我們為了適應變化,企業跟個人都必定要長出新能力。那些能力的增長,是否能轉化成看得到的價值跟薪資報酬?加薪的關鍵在哪裡?人工智慧的近期浪潮下,這是趁勢套利的機會,還是技能折舊的開始?
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,內容整理如下,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。

薪水漲不上去,你是否也陷入了「穩定」的陷阱?
在現在這個技術快速顛覆、全球競爭白熱化的時代,我們對「好工作」的定義正在被徹底改寫。過去,畢業之後找一家穩固的大企業逐步往上爬,是人人稱羨的職涯路徑。如今,這份穩定卻可能反而變成,個人薪資成長與職涯發展上的隱形天花板。
這樣的反轉衝突,在歐洲尤其明顯。《經濟學人》近期的文章,一針見血地描繪了當代歐洲的困境:歐洲經濟已經得了硬化症 (Eurosclerosis),儘管整體經濟仍在緩步成長,但失業率卻居高不下,新的就業機會少之又少。
數據顯示,高達四分之一的歐洲員工在同一家公司服務超過 20年,相較之下,這個比例在美國只佔十分之一。
這樣低度的勞動市場流動性,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很安穩;但實際上就業市場的停滯,已經阻礙了創新、拖慢了高效率企業的擴張,最終導致了整體薪資成長的停滯。
講經濟發展太沈重,大家更關心的應該是自己的薪資能不能高一點。從歷史數據來看,跳槽者的薪資成長,總是高於留在原地的人。為什麼在個人職涯中,跳槽是爭取加薪最有效的方式?答案就在以下幾個關鍵的經濟學理論中:
你的薪水不是老闆說的算,是「別家公司」決定的
職涯顧問多半會告訴你「想加薪,就跳槽」,這不僅是職場經驗談,更是有經濟學理論支撐的經濟現實。
現代勞動市場理論把職場描繪成一個「工作階梯, Job Ladder」。這個模型假設,整個勞動力市場是由無數個生產力與薪資水平高低不同的企業,所共同組成的層級體系。對工作者來說,真正顯著的薪資成長,並非來自於在同一家公司內的年度微調;而是透過從低薪、低生產力的企業,往上跳躍至高薪、高生產力企業的過程。
有趣的是,這個過程並不是由人才驅動的,而是企業為了求成長,積極向外挖角所造成的。
所以,一個在職員工的薪資議價能力,並不來自於對內的貢獻,而是來自於外部的競爭比價。一個工作者越容易轉換到新工作、有越多公司想要挖角,就擁有更高的薪資談判力道。
即使最終選擇了留下,這種「潛在的流動性」也會迫使現在的老闆,必須持續提出比外部更具競爭力的薪酬獎金,才能留得住人。
你該等內部晉升嗎?麥肯錫:80% 的機會在公司外面
從人力資本理論 (Human Capital Theory) 的角度來看,每次換工作,都是一次將個人技能、知識與經驗,跟工作職位進行配對優化 (optimal match) 的過程。
身為工作者,你的技能在現有職位上,可能並沒有被充分利用到。尤其是自我進修之後,工作內容卻沒有跟著轉變時。這時候,跳槽到另一個能更能發揮自己專長的新工作,不僅更有成就感,同時也能獲得更高的報酬。
正如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報告指出,超過 80% 的職位升遷與輪調,都是在換工作時才會發生。很少有人能夠如願在原公司晉升到更高階的職位,或是拓展到不同的專業領域。現實狀況下,許多公司缺乏足夠寬闊的內部晉升管道,沒有辦法讓多數人都能隨著時間不斷學習成長,並且獲得更高的財務回報。
不能怪這些公司,實際上要在外部市場上競爭的同時,還要維持內部的成長與晉升,本來就是極度困難的事情。
從工作者的角度來看,換工作也需要權衡。跳槽的同時,你可能會損失一部分,只會對現任雇主有價值的「企業專用人力資本, firm-specific human capital」。像是你很熟悉特定老客戶的潛規則、精通內部特有的軟體工具、知道該找誰辦事等。
「待久了就是你的」,以前爸媽一輩常會這樣跟我們說。不過這些隱性知識 (tacit knowledge) 多半只對老東家有用,換到新工作就得從頭來過。另一方面,待得越久,有可能累加到的只是這些帶不走的企業專用知識。結果久了更走不了,缺乏外部競爭力,想要加薪也開不了口。
所以如果你長出了新的能力,在市場上是有高度價值的,但是在現有工作上卻被閒置著,那就可以考慮,是時候該重新做一次配對優化 (optimal match) 了。
聯準會「薪資追蹤器」證實,跳槽者薪資漲幅多近 2.8%
理論之外,統計數據也提供了強而有力的證據。美國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的「薪資成長追蹤器, Wage Growth Tracker」顯示,平均而言,跳槽的薪資成長顯著高於留在原地。在2022年8月,勞動市場最緊俏的高峰期,跳槽後的薪資平均漲幅為7.9%,比留任高出了2.8%,多了近兩倍。
除此之外,這個溢價差距也是一個反映勞動市場冷熱的風向球。在經濟擴張期,當企業競相爭奪人才時,溢價會擴大;相反地,在經濟衰退期,溢價則會縮小甚至消失。
細看近期的 AI 人工智慧趨勢,一方面炒熱了科技領域的人力市場,另一方面卻壓抑了其他領域的發展,造成了冷熱不均的狀況。
AI 職涯的「套利」與「折舊」:一邊是 56% 薪資溢價,另一邊是加速折舊的舊技能
現在談工作,總是離不開 AI。如果說傳統的「工作階梯」是薪資成長的必經路徑,那麼 AI 人工智慧的崛起,則是加裝上高速電扶梯,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。
首先,市場為 AI 相關技能標示出了驚人的價格。這形成了一個「AI 套利」的機會:從非 AI 職位轉換至 AI 相關職位,能帶來即時且可觀的財務收益。
根據勞動力市場分析公司 Lightcast 的數據,具備 AI 技能的職位平均薪資高出 28% ;而資誠 (PwC) 的全球就業報告更指出,要求 AI 專業知識的職位,在2025年的薪資溢價高達 56%,較過往大幅上升。
然而,身為工作者,你更應該留意的反向趨勢是:現有技能正在加速折舊。AI 不僅在創造新技能,更在急遽加速現有技能的過時速度。Accenture, BCG 等諮詢機構也都指出,顛覆性的 AI 技術正將「技能半衰期, half-life of skills」壓縮至前所未有的水平。
過去可能需要好幾年才會過時的辦公室技能,像是財務報表分析、合約審查、文案撰寫等,現在可能在一年半內就失去了50%以上的市場價值。
科技浪潮下的隱形成本:你付了多少「留職稅」?
這個新現實催生了一個隱性成本,我們姑且叫它為「留職稅」。這個稅指的是,當你留在一個沒有能積極整合 AI,並提供技能再培訓的公司時,所會付出的機會成本。
這成本包含了「沒能獲取 AI 薪資溢價」以及「自身技能加速折舊」的雙重損失。一方面拿到的薪資沒有往上加,另一方面手頭上的技能卻不斷貶值。
對於專業工作者而言,在這個人工智慧指數型發展的時刻,留在技術停滯環境中的長期風險,可能已高於轉換跑道時,所需面臨的不確定性了。
從期待「工作保障」,到追求「迅速找到下一份工作的能力」
在 AI 時代,傳統的工作保障概念已經過時,取而代之的是「職涯韌性, career resilience」。過去,大家期待的是一份安穩的工作;未來,我們需要的是能不斷適應變化、持續創造價值的能力。
講到職涯的韌性,就不得不提到丹麥的例子。在各國的勞動政策中,我最喜歡丹麥的「彈性安全, Flexicurity」勞動市場政策。這個政策的三個核心原則:雇主可以隨意僱用和解僱員工、勞工失業後可獲得兩年救濟金,以及由政府負責提供再培訓計劃與諮詢,幫助盡快重返工作崗位。
結果是,丹麥人的工作變得更為靈活彈性。在私人企業工作的丹麥人,每年約有 25% 會為了更好的職涯發展而跳槽。而政府也樂於見到這樣的發展,甚至把每年 1/4 的跳槽率當做政績直接寫在政府官網上。
丹麥並沒有法定最低工資,罷工也很少見,而且失業率超級低。根據 2025 年 7 月的最新數據,全國失業率僅 2.6%;歐元區同期則高達 6.2%。
丹麥的高流動率,搭配低失業率,提供了非常棒的啟發。身為工作者,我們更需要在意的,不是單一公司的工作保障,而是「迅速找到下一份工作的能力」。
我的建議是,趕快趁著現在這個人工智慧起飛的初期,找一家願意擁抱 AI、投資未來的公司。三年後,如果人類還沒滅絕的話,我猜你在技能跟薪資上,應該都會有滿滿的升級感。
即使公司倒了,那時候的你,應該也有能力自行創業了,呵呵。
》延伸閱讀書籍:
The Start-up of You – 第一次工作就該懂: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,組合被需要的優勢,培養盟友,每次轉換都加分
Designing Your Life –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:史丹佛最夯的生涯規畫課,用「設計思考」重擬問題,打造全新生命藍圖
Why European workers need to switch jobs
https://www.economist.com/finance-and-economics/2025/09/18/why-european-workers-need-to-switch-jobs
The Fearless Future: 2025 Global AI Jobs Barometer
https://www.pwc.com/gx/en/issues/artificial-intelligence/job-barometer/2025/report.pdf
Human capital at work: The value of experience
https://www.mckinsey.com/capabilities/people-and-organizational-performance/our-insights/human-capital-at-work-the-value-of-experience
The Danish labour market
https://denmark.dk/society-and-business/the-danish-labour-market
Reskilling for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
https://www.bcg.com/publications/2023/reskilling-workforce-for-future
Reinventing enterprise models in the age of generative AI
https://www.accenture.com/us-en/insights/consulting/gen-ai-reinventing-enterprise-model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