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用者研究:用熱情去找真相

使用者研究(User Research)是什麼?我聽過最有趣,也最貼切的形容是:產品算命師。沒錯,在經驗設計的領域裡,使用者研究為的就是,在產品規劃的初期,一切都還混沌未明的狀態下,就能透過研究與分析,為產品把脈,為技術找出口。 行天宮附近的算命師,要能夠鐵口直斷,一語道破人一生的運勢,靠的是看面相、掌紋以及生辰八字;同樣地,要能夠為產品與技術點出未來方向,設計界的使用者研究,靠的則是情境觀察、需求分析,以及充分的市場資訊。

就我所知,台灣目前有在做使用者研究的設計單位並不算多。一般設計公司或設計部門,或許在各項設計的分工上,都可以做到很精細明確,但是一提到要做研究,從頭到尾不畫圖,不產出任何設計的使用者研究,大部分的老闆可能都要倒退幾步,想一想為什麼要花這個資源,去做可能沒有立即成效的事情。

使用者研究真的可有可無,真的不一定會有成效嗎?我從不幫自己算命,可是如果我的團隊裡,沒有人專注地了解使用者需求,沒有人在持續關注市場的趨勢與脈絡,隨時幫產品設計把脈,我可是會睡得很不安穩。去年五月份,UiGathering的活動主題就是使用者研究,現場反應熱烈,算是去年度裡最成功的幾場活動之一。隨著時間過去,我心裡越覺得這個主題的重要性與日俱增。所以,又再次把當時的筆記翻出來,用文字把當時聽到的洞見觀點,重新再做一次反芻與記錄。

user_research_01.jpg
使用者研究基本上就是「產品算命師」

很多時候,我們張著眼睛,但卻甚麼都沒看到

ASUS Jason的開場白,讓我印象深刻,「你們有注意到我的英文名字嗎?」。Jason姓劉,但是英文拼音不是常見的Liu,而是Lau,後者是港式的拼音法。眼尖心細的同好們可能有注意到,但是在場大多數的人,並不見得都有注意到這個小細節。然而,這就是有沒有把眼睛打開的關鍵,也是身為研究者,觀察力是否敏銳的小小隨堂測驗。

我常常跟UEC設計中心的研究員說:「你們是整個團隊的眼睛跟耳朵,不管任何時候,都要用心觀察,把使用者的需求,忠實地帶回團隊裡。」事實上,我見過很多高竿的研究員或甚至是設計師,他們都會隨身帶著相機;遇到任何有趣的人事物,任何具有潛質的問題跟需求,他們都會不假思索的停下腳步觀察、做快速的紀錄。如果情況允許的話,他們還會趨向前去,聊上幾句,企圖掌握更多問題背後的脈絡跟特徵。

然而,並不是隨身帶著相機,就可以找到什麼好故事,不然,每天躲在角落拍違規的交通警察,可能就是世界上最會做使用者研究的人了 (苦笑)。比起紀錄,更重要的是,有沒有把「心門」打開。你可曾注意過,夏季午後坐在樓下7-11窗邊都是哪些人,他們是常客嗎?一個人或是有攜伴?手上的商品有沒有一些特徵或脈絡?你又可曾注意過,附近公園裡最受小孩子歡迎的遊樂設施是什麼,這些偏好跟季節或是天氣有關係嗎,為什麼?

時時觀察身邊的細節,常常問自己一連串的為什麼,有什麼需求,要如何解決。就像Acer Albert說的:「張開眼不代表你已經會觀察,唯有多練習才行。」

使用者研究,為什麼非做不可

大部分產品在規劃時,其實根本不知道使用者是誰,到底買的人是型男、宅女,還是老阿嬤。以ASUS規劃出eeePC產品線時的思考方式為例,他們是以「價格」與「功能」兩個軸線,來找出一個鮮有競爭者的產品缺口。然而這個缺口到底是真的有市場需求,還是只是數字邏輯分析出來的理想假設,我想在產品推出前,也沒人敢絕對肯定,一切只能等產品上市賭看看。

Jason自己也有類似的觀察:「空有一個以價格和功能組成的座標平面,並無法指出明確的設計方向。只有座標軸是與使用者有關的項目時,出來的結果,才能夠幫助設計。」

使用者研究之所以重要,就是它可以在產品規劃的初期,就透過對目標使用者的了解與洞見,提早確定設計方向是正確的。在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開發上,動輒都是台幣幾百萬、上千萬的開模費,更別說是投下去的研發成本,平均9個月到一年的研發週期,一下子就會燒掉幾千萬的研發資源。為了降低投資風險,最好能早點知道產品的市場接受度如何,甚至看看有沒有機會抓大放小,修正一下研發方向,把有限資源放在消費者真正在乎的事情上。

所以如果有人問我,使用者研究為什麼非做不可?我的答案不會是:為了公司永續發展、創新未來等冠冕堂皇的說詞;而是非常實際的:這一切都是為了降低風險,為了避免讓一大夥人,傻傻地去走不必要的冤枉路。

提早了解使用者是誰,可以省錢、省力、省冤枉路

Get everyone involved

除了為什麼要做之外,使用者研究還有一個謬思,那就是為什麼常常研究做完之後,會沒有人願意buy in。要回答這個問題,得回頭去想想,使用者研究的真正目的。

使用者研究跟一般的學術研究,是相當不一樣的。學術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事實,使用者研究的最終目的則是要促成改善、產生解法。所以,我也常常跟自己家的研究員說,做使用者研究最重要的就是 – 影響力。不論你用多麼嚴謹的研究方法,做多麼精準正確的分析與建議,只要沒有造成產品的改善,沒有讓大家對使用者的困擾感同身受,一切都是白搭。

要做到這件事,Jason提出了一個很務實的建議:「請老闆或設計師一起到研究現場,這會幫助他們把使用者的心境『內化』,研究成果就有機會經過設計師的手,導入產品設計。當設計師研究成果作為設計依據時,在對老闆簡報成果時,就會更有說服力了」。此外,研究員最常被問的問題是「這個產品是要給誰用的?你確定他們會這樣用嗎?」設計研究員在那個時候必須提出適當的證據,才有機會能夠說服老闆。

如果大部分的設計師能夠參與使用者研究,不用等到挖到最核心的價值,設計師或許已經能夠有所啓發,開始設計。至於如何知道已經挖掘到核心,可以看看是不是研究員與設計師都已經感到非常興奮,無法停止提出新想法,如果是,那麼應該就已經是挖到真正重要的核心了。

有鑑於此,現在所有的研究案,我都會要求各領域的設計師親身參與,親自去使用者家中做拜訪。一開始的反彈肯定是有的,有些人會覺得為什麼要這麼勞師動眾,干我什麼事。但是經過幾個案子的試驗與練習,現在大家對於親身觀察所能得到的洞見,有了更深的體會。甚至在沒有安排使用者研究支援的設計案裡,比較積極的設計師也會主動去店頭跟門市參訪,企圖取得第一手的使用者與市場資訊。一旦從上到下,從老闆到PM到設計師,每個人都願意親身參與,對使用者有深入的了解跟同理心,那就是使用者研究成功的開始。

準備好了再出門,隨時準備把自己當作一塊高吸力海綿

使用者研究的另一個謬思是:隨時都可以做,馬上做,立刻做,一旦有疑問,研究員最好立刻衝出門去,以展現行動力。

事實上,使用者研究再怎樣即時與彈性,也是有一定的方法跟原則的。Jason就提到:「要準備好了再出去,預先準備好研究問題與訪談重點。」很多時候,我們會急著想知道問題的解答,而要求研究員立刻安排對應的訪談與觀察。結果急著出門的結果,往往自己對於問題的核心還沒有掌握清楚,對於訪談者的篩選也不夠精細,前幾次的訪談大多會有白搞一場、浪費資源的感覺。因此,儘管問題再急,看起來再單純,也要靜下心來準備好具體的研究問題,以及訪談大綱。透過文字化的過程,可以讓我們重新咀嚼思考一下問題的本質,以及可能的切入點。再簡單的問題,背後也可能有價值不凡的洞見。

另外,Jason跟Albert也提出了幾個研究上的小技巧與實務建議。例如:要針對研究對象選擇訪員,讓男生訪問男生,女生訪問女生,讓技術背景的研究員,去訪問技術背景的受訪者。另外,要保持你講我聽的師徒關係,對於受訪者永遠裝傻裝不懂,讓研究對象成為你的師傅,帶你去理解他的世界。另外,最多脈絡的實地觀察就是家訪,然而家訪前,要拜託使用者不要整理家裡,讓一切保持原樣。只有能夠看到真實的使用狀況,才能真正知道使用者如何用我們的產品,遇到什麼問題。

入戶訪談最容易觀察脈絡、理解現象背後的原因

永遠在一片混沌裡,用有限的資源找真相

資源永遠都不會是夠用的,相較於如黑洞般未知的浩瀚領域,使用者研究所投入的資源,頂多只是一隻手電筒般的光和熱。有的人會覺得,每年要做上千人次以上的調查,有跨數十國的研究基礎,這樣才可能有足夠的信度跟效度。然而,這種事情只有微軟、SAP、NOKIA等大型跨國企業,動輒有三四十人規模的純研究測試團隊的,才勉強做得到。那麼,其他設計公司跟設計團隊就乾脆放棄做使用者研究了嗎?當然不是。

手電筒固然比不過探照燈,但是透過慎選主題,有計劃性的探索、分析與歸納,我們還是可以一塊塊的去理解幾個重點區域,避開大部分的地雷,找出有價值的亮點。「有做總比沒做好,多理解一些,總比完全矇著眼瞎猜蠻幹好」,我是這麼想的,就我所知,設計業界的很多研究團隊,也都是用這種阿甘精神,繼續拼鬥努力著。

最後,要給有心做使用者研究的各位打打氣,資源永遠不夠,然而真相卻只有一個。咱們沒有海水般的資源可以灑,不過我們卻有對於洞見的強烈渴望、對於未知領域的熱切求知慾。繼續用一顆好奇且開放的心,去貼近使用者,去感受真正的使用需求吧。咱們永不停歇地,繼續用熱情去找真相。

延伸書籍:

見樹又見林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293005

Observing the User Experience: A Practioner’s Guide for User Research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F012657993

不用數字的研究: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768830

作者:

David 陳文剛

長期專注於UX設計創新,專長為design coaching, team facilitation & consulting. 現為AJA Creative 使用經驗總監,UXTW 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 共同發起人。

在〈使用者研究:用熱情去找真相〉中有 3 則留言

  1. 除了能夠確實賺到錢這件事外,風格與形式依然是現階段設計領域的主流價值,似乎已經兩百年如此了。
    但隨著不同領域的媒合,新興的設計價值環伺,三不五時就急敲主流價值(風格形式)的宅門,要求釋放權力,縱使沒有實質的對抗,但精神上的挑戰則不曾停歇,而宅門內的主人們則小心的鎖上大門,深怕撐起自己世界觀的思想被沖散,並在心裡安慰自己,這宅建了兩百年沒垮,往後也不會垮。
    但沒人能夠永遠鎖住自己,宅院的後門總是半掩,人們從那門縫中來來去去。宅門依然沒垮,新興設計價值開始自立門戶繁衍家族,而宅院內的子嗣則悄悄穿過半掩的後門,在充滿困惑與驚喜的世界中開枝散葉。
    (跟主題不符,只是一些連想而已)

  2. David,
    “用熱情去找真相”
    “做使用者研究最重要的就是–影響力”
    “「張開眼不代表你已經會觀察,唯有多練習才行。」”
    “避開大部分的地雷,找出有價值的亮點”
    好文一篇,給你1000個讚!
    想按”讚” 卻找不到,只好留言。
    Richard

  3. Richard, 感謝賞光,居然一次給這麼多個讚。已經加上「like」按鈕,請笑納 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