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在解決正確的問題?

[大衛選讀] 你是否在解決正確的問題? 這是在初次接觸客戶時,我腦袋裡面會想的事情,也是我最常在專案前期詢問自家設計團隊的問題。

Are You Solving the Right Problems? 這篇文章,很清晰地說明了重新框定問題 (reframing) 的概念。真正創新的解決方案,大多來自於對於問題的另一種定義。Reframing 的重點,不在於找到「真正」的問題,而是在於是否有「更好」的問題可以解決。重新去辨識問題的不同面向,有時可以帶來根本性的改進,甚至可以激發出創新破框的解決方案。

文中舉了經典的慢速電梯問題,以及大量的實務案例。同時也把重新框定問題的七種實務技巧,都詳細說明了。內容很長,但是值得反覆閱讀,遇到問題時用來敲敲自己的腦袋。應該會有不錯的效果。

重點摘要整理如下,全文連結:https://hbr.org/2017/01/are-you-solving-the-right-problems


▋Are You Solving the Right Problems?

你是否在解決正確的問題?

大多數公司在辛苦掙扎的並不是如何解決問題,而是找出問題是什麼。

在針對 17 個國家的106位 C-suite 主管的調查中,我發現有整整 85% 的人同意他們的組織在問題診斷方面做得並不好,並且有 87% 的人同意這導致了大量成本。

這個行為模式很明顯:由於傾向立即採取行動,管理者往往在不確認他們是否真正理解問題的情況下,就快速切換到解決方案模式。

企業都知道正確診斷問題的重要性,但一部分受制於完整的問題診斷工具過於複雜跟耗時。像是TRIZ, Six Sigma, Scrum等框架,這些工具很強大,但是在組織內導入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培訓。即使人們改用更簡單的問題診斷框架,例如 root cause analysis 以及 5 Whys questioning technique 等,他們經常會發現自己是在已經定義的問題上繼續挖得更深,而不會得到其他角度的診斷與觀點。

深入分析問題很好,但真正創新的解決方案,大多來自於對於問題的另一種定義 (alternative definition of your problem)。

慢速電梯問題 (The Slow Elevator Problem)

想像一下:你是一個辦公大樓的業主,你的承租戶正在抱怨電梯很慢,必須等待很長的時間。

當被問到這問題時,大多數人很快就能找出一些解法建議:像是更換電梯、安裝更強的馬達,或者升級電梯的軟體等。

這些建議都屬於解決方案空間 (solution space):一系列各式各樣的解決方案,背後都有著共同的問題假設。在這種情境下,關鍵的問題假設就是電梯很慢。

然而,當這個問題傳給大樓管理員時,他們提出了一個更為巧妙的解決方案:就是在電梯旁邊擺上一面鏡子。這個簡單的措施在減少投訴上非常有效,因為人們在有極其吸引人的東西可以看時 (也就是他們自己),往往會忘記時間。

鏡子的解決方案之所以特別有趣,因為實際上它並不是對原先問題的解決方案:它並未使電梯變快。相反地,它提出了對於問題的不同理解。

要注意的是,一開始的問題分析框架並不一定是錯的,安裝新的電梯確實可能會有效。重新框定 (reframing) 的重點,不在於找到「真正」的問題,而是在於是否有「更好」的問題可以解決。

事實上,認為事物背後肯定有單一的根本問題 (single root problem),可能是個誤解。實務上,問題通常是有很多因素的,並可以透過多種方式來解決。

例如,電梯問題可以被重新定義成高峰需求的問題。問題是太多的人需要同時使用電梯,那就可能會產生出一個致力於分散需求的解決方案,例如如何有效錯開人們的午餐時間。

重新去辨識問題的不同面向,有時可以帶來根本性的改進,甚至可以激發出創新破框的解決方案。

重新框定問題的七種實務技巧 (Seven Practices for Effective Reframing)

在我的經驗中,重新框定 (reframing) 最好能被視為是一種快速的迭代過程。就像是快速原型製作 (rapid prototyping) 一樣。

我在這裡列出的實務技巧,可以用其中任一種方式,取決於你對情況有多少控制權。

一種方式是將所有七種實務技巧都應用到問題上。這大約可以在 30 分鐘內完成,並且有助於讓每個人熟悉這套方法。

另一種方式,只需選擇其中一兩種當下最適合的實踐方式。在你無法控制情況,並且必須根據手邊可用時間多寡來調整方法時,也許就只有五分鐘也行。五分鐘聽起來連描述一個問題的時間都不夠,更不用說是要重新框定它了。但令人驚訝的是,我發現這種短暫的介入 (short interventions) 往往足以激發新的思考,並從根本上改變你對問題的看法。

太貼近手邊的問題,可能會讓你迷失在細節中,進入無止盡的思考迴圈。這時候你會需要有人跳出來,對你大聲說,這問題難道只能這樣想嗎?

以下是七種重新框定問題的實務技巧:

1. 建立重新框定問題的合法性 (Establish legitimacy)

如果你是房間裡唯一了解什麼是 reframing 的人,要做這件事情將會特別困難。由於其他人渴望找到解決方案,可能會覺得你堅持回頭討論問題的本質,是來亂的。

如果群體中存在權力不平衡,例如當你面對客戶或更資深的長官時,他們可能會在你開始之前就阻止你發言。即使你自己本身就是權力夠大的高層主管,在人們習慣於從領導者那裡得到答案而不是問題的情況下,也可能發現要使用 reframing 方法相當困難。

因此你的首要任務是,在團隊內部建立起這個方法的合法性,創造出必要的對話空間,來使用 reframing 方法。

有兩個方法可以幫到忙。第一個是分享這篇文章給參與者。即使他們沒有閱讀全文,只要看到標題,或許就可以說服他們試看看。第二個是講緩慢電梯的案例,這是我只有不到30秒要解釋概念時的首選例子。我發現這這例子非常有用,能突顯出 reframing 跟深究單一問題有何不同,以及它如何創造出戲劇性的好結果。

2. 將外部人士帶入討論中 (Bring outsiders into the discussion)

這是最有幫助的重新框定實務技巧之一。曾經有一家小型歐洲公司的管理團隊,針對員工創新力不足的問題進行努力時,當時中階主管很喜歡特定的創新訓練技巧,所以開始討論如何在組織內實施它。

總經理感覺到小組缺乏外部聲音,於是他請助理 Charlotte 參加他們的討論。Charlotte對小組說:“我在這裡工作了12年,在這段時間裡,我看到三個不同的管理團隊都試圖導入一些新的創新框架。他們最後都沒有成功。繼續帶入不同的創新語彙,應該沒什麼幫助。

Charlotte 的觀察使經理們意識到,他們急於導入創新框架,但卻還沒有完全理解問題。他們發現最初的診斷是錯誤的:事實上許多員工已經知道如何創新,但是對公司並沒有向心力,所以他們不太可能主動承擔超出工作範圍外的責任。經理們最初將問題定義為技能問題,但更好的方法是去解決動機問題。

他們放棄了所有關於創新工作坊的討論,而是專注於改善員工參與度,方法包括給人們更多的自主權,引入靈活的工作時間,並切換到更多參與的決策風格。這些方法發生了效果。在 18 個月內,工作場所滿意度大幅提昇。人們開始將他們的創造能力用於工作,財務結果顯著改善。四年後,該公司獲得了最佳工作地點的獎項。

如同這個故事裡提到的,獲取外部觀點有助於重新思考問題。為了讓這個方法更有效,要試著去尋找“邊界跨越者 (boundary spanners)”。

最有用的建議往往來自於那些,理解但並未完全屬於你的世界的人 (understand but are not fully part of your world)。Charlotte 夠接近公司的前線,能充分了解員工真正的感受,但她也足夠靠近管理層,以理解優先事項並且說老闆聽得進去的話,這讓她非常適合這項任務。

選擇一個可以自由發言的人。哈佛大學的Amy C. Edmondson教授稱這種感覺為心理安全感 (sense of psychological safety),這樣的心理感受可以幫助團隊表現得更好。

期待外部人士提供意見,而非解決方案 (Expect input, not solutions)。上述案例成功的關鍵在於,Charlotte 並未試圖為團隊提供解決方案;相反地,她的觀察讓主管們自己重新思考他們的問題。一般來說,局外人並非領域專家,因此他們很少能夠直接解決問題。那不是他們的用途所在。他們在那裡是為了刺激問題的擁有者,能夠以不同的方式思考。

所以當你引入外部人士時,請他們特別去挑戰團隊的思維,並讓問題的擁有者能準備好去聆聽並尋求觀點刺激,而不是接收答案。

3. 將人們的定義寫下來 (Get people’s definitions in writing)

人們在會議結束後,常常透過口頭描述就以為他們都同意問題是什麼;只有在幾週或幾個月後,他們才會發現彼此對於問題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。此外,一個成功的 reframing 可能就隱藏在這些不同的觀點中。

仔細關注大家的用詞,因為即使是看似無關緊要的詞彙選擇,也可能揭示出問題的新視角。

有一次我跟建築業的一群經理人,一起探索領導者如何做得更好時,看到了一個值得記住的例證。當大家寫下並分析面臨的障礙時,赫然發現,描述裡面幾乎沒有「我」。問題的表述方式都將個人的責任給模糊化了,全都推給團隊、市場、大環境。這一個用詞上的觀察與發現,大幅改變了會議的基調,促使與會者更深刻地去挖掘面臨的真正挑戰。

理想上,這些個人對於問題的定義描述,應該在團體討論之前就收集好。請大家事前以私信寫下問題,要求用完整的句子說明,而不是過於簡化的列點。將收集到的問題描述以匿名方式展示在板子上,讓大家的判斷不要因為撰寫是誰而有影響。

4. 追問少了什麼東西 (Ask what’s missing)

在對問題進行描述時,人們傾向於深入探討那些已經被列出的問題,而比較少留意可能遺漏了些什麼。為了導正這一點,確保能有意識地去追問,有什麼問題沒有被提及過。

以最近跟巴西一家公司的合作為例,內部團隊被要求幫執行長思考如何改善市場對於公司股價的估值。團隊精準地分析了影響股價的各個因素,例如:本益比、債務比、每股收益等。但是對執行長來說,這些都是已知的,而且都很難在短期做調整跟改變,這讓團隊感到相當沮喪。

但是,當我試著讓團隊放大視野,去思考他們在問題定義中缺少的東西時,就出現了新的可能性。

討論後發現,當市場分析師要求跟公司的管理層交談時,回應的任務通常被交給比較資淺的主管,而他們並沒有接受過如何與分析師交談的訓練。一旦這個問題被提出,團隊就看到,他們已經找到了可能向執行長推薦的解法關鍵。而這個觀點並不來自於內部的金融專家,而是來自於人資主管。

5. 考慮問題類型的多種可能性 (Consider multiple categories)

一個案例是, Nickelodeon 兒童娛樂頻道的產品開發團隊,推出了一款新的APP。很多孩子下載了,但是註冊啟動的流程有些複雜,因為需要登入家中的有線電視服務。走到這一步驟時,幾乎所有的孩子都退出放棄了。

一開始看到的是易用性問題,團隊用上了UX專業知識,對各種註冊流程進行了數百次的 A/B 測試,試著使流程變得不那麼複雜。但是結果並沒有任何幫助。

變化發生在專案負責人意識到,團隊成員對問題的思考過於狹隘。他們關注的是孩子的行動,仔細追蹤每一次點擊和滑動,但他們並未探索孩子在註冊過程中的感受。

當團隊做出改變,開始尋找情緒反應時,他們發現要求填入有線電視密碼,會讓孩子們擔心遇到麻煩。因為對於一個10歲的孩子來說,跟爸媽要密碼是一件會跨越紅線的事情。

有了這個關鍵的洞察,產品開發團隊只加入一支短片,解釋向父母要求密碼是合理的,就看到了APP的註冊率快速增長近 10 倍。

通過關注團體如何思考問題,這有時被稱為後設認知 (metacognition),或者反省思考方式 (thinking about thinking),通常也可以幫助人們重新定義問題。

這個案例也同時顯示了問題解決的一個典型陷阱,哲學家 Abraham Kaplan在他著名的工具定律 (Law of the instrument) 中描述:「給一個小男孩一把錘子,他會發現所有東西都需要敲打。」在 Nickelodeon 的案例中,因為團隊成員都是易用性專家,所以他們的直覺想法是,這肯定是一個易用性問題。

6. 分析正向的例外 (Analyze positive exceptions)

想要找到其他可能的問題框架,可以試著去找看看,在什麼狀況下這問題不會發生。並且試著問自己,那種狀況有什麼特別不同之處。

探索這種正向的例外,有時被稱為光點 (bright spots),往往可以找出隱藏的因素,這些因素很可能是團隊一開始沒有考慮到的。

例如,一位律師曾告訴我,他的公司合夥人有時候會討論業務長期發展所需的行動。但是往往那些會議一結束,他和其他合夥人就回頭專注在當下的短期目標,而把長期展望放在腦後。

當我請他去思考正向的例外時,他想起了一個實際上有在進行的長期倡議。我問他,那個議題有什麼特別不同之處?他說,那場會議非常特別,不僅有合夥人參加,還有一位被認為是後起之秀的助理,而且她一直持續在推進這個想法。

這就冒出了一個立即有效的建議,也就是在未來的會議中加入優秀的助理。助理們被邀請參加戰略性的討論,感到很榮幸,充滿了活力;而且與合夥人不同,他們有明確的短期激勵來推動長期項目,也就是讓合夥人留下深刻印象,並在與同儕的競爭中取得先機。

一份問題診斷的核對清單,往往會壓抑真正的思考 (discourage actual thinking)。

去關注正面的例外,也可以使討論變得不那麼具威脅性。特別是在一個大團體或是公共場合中,分析一連串的失敗很快就會提高對抗性,讓人過於防備。相反地,如果你要求團隊成員去分析一個正面的結果,他們就更容易去仔細檢視自己。

7. 對目標提出疑問 (Question the objective)

在談判經典書《哈佛這樣教談判力, Getting to Yes》中,Roger Fisher等作者分享了早期管理思想家 Mary Parker Follett 關於兩個人為了是否要開窗而爭執的故事。兩人的基本目標不同:一個人想要新鮮空氣,而另一個人想要避免吹到冷風。只有當這些隱藏的目標,被第三者提問給揭露出來,真正的問題才得到解決,也就是在隔壁的房間開窗即可。

這個故事突顯出另一種重新定義問題的方式,也就是透過明確關注個別利害關係人的目標,先清楚澄清 (first clarifying),然後再試著去挑戰他們 (then challenging them)。

一個著名的當代案例是,由David Petraeus 將軍等人首創的美軍戰略變革。在傳統的戰爭中,戰鬥的目的是擊敗敵方部隊。但是David Petraeus 將軍和他的盟友們認為,在處理叛亂的問題時,軍隊必須追求一個不同的、更廣泛的目標,以防止新的敵人出現。這目標就是贏得當地民眾的支持,從而消除叛亂所需要的人力跟資源。這種方法最終被軍隊採用,因為一小群激進的思想家擔起了責任,去提出疑問,深刻反思組織預設的目標跟長期方向,是否還是正確的。

結論,需要時間精通但確實有效

重新框定問題 (reframing) 的能力極為強大,但要精通它需要時間和練習。一位高階主管告訴我,他對於 reframing 的困難程度感到震驚,但也感受到它真的有效。

當你開始使用這種方法時,鼓勵團隊放寬心去信任這個過程,並為在團隊感到混亂和困惑之前做好支持他們的準備。

在帶領越來越多的 reframing 的討論時,你可能會有一股想要建立建立問題檢查表的衝動。強烈建議你不要這麼做,或者至少不要讓團隊看到這張檢查表。

問題診斷的檢查表往往會阻礙真正的思考,這當然就違背了我們進行 reframing 的初衷。正如小說家 Neil Gaiman 在《睡魔, The Sandman》中提醒我們的,工具本身可能就是最微妙的陷阱 (tools can be the subtlest of traps)。

最後,記得將問題的重新框定,與實際測試結合在一起 (combine reframing with real-world testing)。因為這種 reframing 方法,最終還是會受到參與者知識和觀點的限制。

如同矽谷資深創業家 Steve Blank 反覆提到的,自認為坐在自己舒適的辦公室內就能釐清所有事情,這將會是很致命的錯誤。下次當你面對問題時,首先試著去重新定義它,但不要等太久才走出辦公室,去觀察客戶並進一步構思你的想法。

若單純只有思考或是行動,都會是無效的。充分結合思考 (thinking) 和測試 (testing) ,才是達到極佳結果的關鍵。

作者:

David 陳文剛

長期專注於UX設計創新,專長為design coaching, team facilitation & consulting. 現為AJA Creative 使用經驗總監,UXTW 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 共同發起人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