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大衛選讀] 最近 Anthropic 執行長 Dario Amodei 跳出來警告,AI 可能在五年內取代多達 50% 的初階白領工作。看著專訪影片,真的可以感受到他心中那股濃濃的急迫感。
對於未來 2-3 年內職場將有大變革,我是早就這麼看了。所以急迫感背後,我真正會去思考的問題是:顛覆後的下一步到底會怎麼走?
在這問題上,我覺得設計師的視角,遠遠比技術專家來得更有前瞻性。包含從歷史上來看,技術變革是怎麼進展的,分成哪些階段,我們現在又處於什麼狀態,該突破些什麼?
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,內容整理如下,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。

歷史上所有的技術變革,都需要經歷一段歷程才會真正融入人類社會
面對 AI 這樣子的顛覆性技術,不用慌,重點是了解整體的脈絡階段。知道現在身在何處,以及未來可能會往哪裡去。
IDEO 前執行長 Tim Brown 就將技術顛覆 (disruption) 描述為一段持續演進的歷程,而不是單點瞬間的跳轉 (a journey, not just a momentary shift)。
他認為歷史上任何新技術的誕生,最初往往只有少數人能夠理解當中的部分意義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掌握這項技術,那些關於如何應用這些新技術的想法,就會如雨後春筍般湧現,這也才會開啟真正的變革旅程。
以馬車到汽車的轉變為例。第一批的汽車被稱作「無馬馬車, horseless carriages」。這名稱真的很好笑但貼切,因為它們僅僅是模仿了舊的馬車形式,但是多配備了引擎。
隨著時間演進,車輛的形式不斷發展。從過往馬車的設計,以人與動物互動為基礎,強調人與馬匹的溝通、控制與安全。再到福特T型車,著重如何高效率地製造和使用機械,提供標準的操控系統如方向盤、踏板等,以確保一般大眾都能容易且經濟地掌控這項新技術。這才讓人人都買得起,而且可以放心在路上開。
汽車技術漸趨成熟,進一步引發了整個汽車生態系的蓬勃發展,包含州際公路、加油站和修理廠等,整段發展旅程歷經了數十年。
雖然現在 AI 技術發展速度更快,但這種技術顛覆仍然遵循著類似的階段模式:新興 (Emergent)、演變 (Evolved),然後是影響擴及整個系統的成熟 (Mature) 階段。
技術帶來的顛覆,可以拆解成為三進程
Tim Brown 將技術顛覆的歷程,切分為三個可理解預測的階段。首先是新興 (Emergent) 階段,人們最初會被新技術的神奇特性所吸引,甚至出現過度宣傳,認為它將改變一切。
然而,技術的早期應用往往只是以不同的方式,去模仿過去的做法。「無馬馬車」就是一個很經典的例子,而當前火熱的Gen AI,也正處於這樣的萌芽階段。
現在哪一個 AI 應用,不是用聊天對話框呈現?對話互動形式到處都是,但很大程度上還是在「用新方法做舊事情」,只是順勢延續了我們跟舊技術間的的互動操作模式。
現階段的 AI 人工智慧發展,最大程度也只是在新興的第一階段而已。
閱讀全文 AI 變革的下一步,關鍵在從「模仿」到「重塑」







